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1 间套种植中作物磷素吸收的种间作用及可能机制 | 第15-17页 |
1.1.1 磷素吸收的种间作用 | 第15-16页 |
1.1.2 磷素吸收的种间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2 磷素营养对作物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 间套作系统下土壤养分的转化及有效性 | 第19-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3.2 试验地点 | 第22-23页 |
3.3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3.3.1 盆栽试验 | 第23页 |
3.3.2 大田试验 | 第23-24页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6页 |
3.4.1 土壤基础肥力测定 | 第24页 |
3.4.2 养分积累 | 第24页 |
3.4.3 土壤养分与土壤关键酶活性 | 第24-25页 |
3.4.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穗部性状 | 第25页 |
3.4.5 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3.5 数据分析处理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9页 |
4.1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套作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 | 第26-32页 |
4.1.1 玉米成熟期磷素积累 | 第26-29页 |
4.1.1.1 种间作用对玉米成熟期磷素积累总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4.1.1.2 磷素营养对玉米成熟期磷素积累总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4.1.1.3 玉米磷素积累动态 | 第28-29页 |
4.1.2 玉米成熟期氮素积累 | 第29-31页 |
4.1.3 玉米成熟期钾素积累 | 第31-32页 |
4.2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套作玉米磷素分配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套作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 两种模式种间营养竞争能力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5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5-42页 |
4.5.1 全磷、速效磷和pH值 | 第35-38页 |
4.5.2 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 | 第38-40页 |
4.5.3 全钾、速效钾 | 第40-41页 |
4.5.4 有机质 | 第41-42页 |
4.6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4.6.1 脲酶 | 第42-43页 |
4.6.2 酸性磷酸酶 | 第43-45页 |
4.7 生物量 | 第45页 |
4.8 种间作用和磷素营养对套作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4.8.1 种间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4.8.2 磷素营养对套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47-48页 |
4.9 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5 讨论 | 第49-54页 |
5.1 两种套作模式下玉米吸收磷素的种间作用机制 | 第49-51页 |
5.2 两种套作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性及其影响机制 | 第51-52页 |
5.3 两种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优势及适宜磷肥施用量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