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危岩块体稳定评价模型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第15-16页 |
1 引言 | 第16-18页 |
2 绪论 | 第18-4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2.2 危岩块体稳定分析方法 | 第23-29页 |
2.2.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3 危岩块体损伤识别方法 | 第29-34页 |
2.3.1 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30-31页 |
2.3.2 模糊损伤识别理论 | 第31-32页 |
2.3.3 基于固有频率变化的危岩块体损伤识别 | 第32-34页 |
2.4 岩体动力特性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2.4.1 地质信息 | 第34-35页 |
2.4.2 结构类型 | 第35-36页 |
2.4.3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6-37页 |
2.4.4 物理力学参数 | 第37-38页 |
2.5 测振仪器设备 | 第38-43页 |
2.5.1 光学测振仪器 | 第38-40页 |
2.5.2 U型多普勒激光测振仪 | 第40-42页 |
2.5.3 优势与技术问题 | 第42-43页 |
2.6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2.7 论文框架 | 第43-45页 |
3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危岩块体稳定性理论关系模型 | 第45-56页 |
3.1 概述 | 第45-46页 |
3.2 固有振动频率与粘结力关系模型 | 第46-48页 |
3.3 固有振动频率与摩擦力理论关系模型 | 第48-52页 |
3.3.1 危岩块体的损伤破坏机理 | 第49页 |
3.3.2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摩擦力识别 | 第49-51页 |
3.3.3 摩擦力预警方法 | 第51-52页 |
3.4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稳定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3.4.1 强度折减理论 | 第53-54页 |
3.4.2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折减方法 | 第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4 实验研究 | 第56-70页 |
4.1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粘结力指标实验 | 第56-63页 |
4.1.1 概述 | 第56页 |
4.1.2 实验原理与结果 | 第56-61页 |
4.1.3 实验讨论 | 第61-63页 |
4.1.4 实验结论 | 第63页 |
4.2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摩擦力预警实验 | 第63-68页 |
4.2.1 概述 | 第63-64页 |
4.2.2 实验原理 | 第64-65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65-66页 |
4.2.4 预警方法可行性分析 | 第66-68页 |
4.2.5 实验结论 | 第68页 |
4.3 小结 | 第68-70页 |
5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三维极限平衡模型 | 第70-79页 |
5.1 概述 | 第70页 |
5.2 基础实验 | 第70-71页 |
5.3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的三维极限平衡模型 | 第71-75页 |
5.3.1 三维极限平衡方法 | 第71-72页 |
5.3.2 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模型 | 第72-75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75-77页 |
5.5 可行性探讨 | 第77页 |
5.6 小结 | 第77-79页 |
6 基于远程激光测振的应用研究 | 第79-94页 |
6.1 多普勒测振仪 | 第79-81页 |
6.1.1 测量原理 | 第79-80页 |
6.1.2 测量精度 | 第80-81页 |
6.2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应用研究 | 第81-85页 |
6.2.1 实验研究现状 | 第81-83页 |
6.2.2 监测应用现状 | 第83-85页 |
6.3 应用技术探讨 | 第85-90页 |
6.3.1 噪音与去噪分析 | 第86-89页 |
6.3.2 现场激振问题 | 第89-90页 |
6.4 应用方案 | 第90-93页 |
6.4.1 危岩块体的广域识别与快速评价 | 第90-92页 |
6.4.2 基于损伤识别的监测预警方法 | 第92-93页 |
6.5 小结 | 第93-9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7.1 结论 | 第94-95页 |
7.2 创新点 | 第95页 |
7.3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7-11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