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
引言 | 第9-10页 |
一、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 | 第10-32页 |
(一) 形式要件——书面形式 | 第11-18页 |
1、书面要求之立法 | 第11-12页 |
2、书面要求之剖析 | 第12-16页 |
3、书面要求之发展 | 第16-18页 |
(二) 实质要件 | 第18-32页 |
1、当事人有相应行为能力 | 第19-25页 |
(1) 自然人 | 第19-20页 |
(2) 法人 | 第20-22页 |
(3) 非法人团体 | 第22-23页 |
(4) 国家 | 第23-25页 |
2、当事人有真实意思表示 | 第25-26页 |
3、所涉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 第26-32页 |
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 | 第32-47页 |
(一) 效力认定的机构 | 第33-36页 |
1、仲裁庭 | 第33-34页 |
2、受诉法院 | 第34-35页 |
3、其他主管机关 | 第35-36页 |
(二) 效力认定的依据 | 第36-47页 |
1、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 第37-38页 |
2、仲裁地的法律 | 第38-41页 |
3、倾向使之有效的法律 | 第41-43页 |
4、其他法律 | 第43-47页 |
三、我国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立法的缺陷与完善 | 第47-58页 |
(一) 立法之缺陷 | 第47-55页 |
1、仲裁协议要求过于严格 | 第48-50页 |
2、可仲裁事项范围过于狭窄 | 第50-51页 |
3、异议管辖权归属不当 | 第51-53页 |
4、准据法适用原则缺乏规定 | 第53-55页 |
(二) 立法之完善 | 第55-58页 |
1、放宽仲裁协议的要求 | 第55页 |
2、拓展可仲裁事项的范围 | 第55-56页 |
3、理顺异议管辖权的归属 | 第56-57页 |
4、规定准据法适用的原则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