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总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概况第15-19页
        1.2.1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第15-17页
        1.2.2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21-22页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化第22-34页
    2.1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第22-26页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第22页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第22-24页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第24-25页
        2.1.4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第25-26页
    2.2 智能电网定义及产业发展概况第26-30页
        2.2.1 智能电网定义第26-27页
        2.2.2 全球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概况第27-28页
        2.2.3 我国五大区域产业集群初现第28-30页
    2.3 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趋势第30-32页
        2.3.1 六大领域市场空间巨大第30-31页
        2.3.2 智能电网相关产业与产品第31-32页
    2.4 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意义第32-34页
        2.4.1 助力提升制造业实力第32页
        2.4.2 助力细化产业科学分工第32页
        2.4.3 助力增益区域系统创新第32页
        2.4.4 助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第32-34页
第三章 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发展现状第34-40页
    3.1 整体发展概况第34-36页
    3.2 核心龙头及主导产品第36-38页
    3.3 集群企业在智能电网各环节分布情况第38-40页
        3.3.1 综合性企业及产品类第38-39页
        3.3.2 二次设备、电力电子、仪器仪表等企业第39页
        3.3.3 发电一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第39页
        3.3.4 其它软件服务研发企业第39页
        3.3.5 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第39-40页
第四章 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SWOT分析第40-48页
    4.1 优势分析(Strength)第40-42页
        4.1.1 高新区环境载体优良第40-41页
        4.1.2 科技实力相对突出第41页
        4.1.3 产业链条比较完备第41-42页
        4.1.4 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第42页
    4.2 劣势分析(Weakness)第42-43页
        4.2.1 创新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化水平需提升第42页
        4.2.2 缺少龙头企业引领,集聚效应薄弱第42-43页
        4.2.3 融资渠道受限,不能支持企业快速发展第43页
        4.2.4 人才结构亟待升级,缺乏高精尖人才第43页
    4.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第43-45页
        4.3.1 智能电网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第43-44页
        4.3.2 智能电网产业链不断延伸第44页
        4.3.3 政府高度重视扶持第44-45页
        4.3.4 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第45页
    4.4 威胁分析(Threat)第45-48页
        4.4.1 外部竞争环境激烈第45-46页
        4.4.2 总包能力较弱第46-47页
        4.4.3 集群产品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第47页
        4.4.4 中小民企进入难度较大第47-48页
第五章 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的AHP—SWOT分析第48-57页
    5.1 AHP—SWOT分析法简介第48-50页
        5.1.1 AHP分析法简介第48-49页
        5.1.2 AHP—SWOT分析法的应用第49-50页
    5.2 AHP分析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的SWOT因素第50-56页
        5.2.1 AHP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0-52页
        5.2.2 AHP模型计算第52-56页
    5.3 分析结果第56-57页
第六章 济南高新区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第57-66页
    6.1 创新战略第57-58页
    6.2 联盟引领战略第58-59页
    6.3 标准化战略第59-61页
    6.4 资本战略第61-62页
    6.5 人才战略第62-63页
    6.6 聚焦高端战略第63-64页
    6.7 系统推进战略第64-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件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与民航运输竞合关系分析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审查策略研究--以民生银行XX分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