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5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16-18页 |
2.3 系统技术要求 | 第18-19页 |
2.3.1 软件平台技术要求 | 第18页 |
2.3.2 虚拟装配模块技术要求 | 第18-19页 |
2.4 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 第19-20页 |
2.5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0页 |
2.6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20-21页 |
2.7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试验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第22-52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基于OSG的系统开发流程 | 第22-27页 |
3.2.1 OSG的简要介绍 | 第22页 |
3.2.2 试验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22-23页 |
3.2.3 系统场景结构及实现 | 第23-25页 |
3.2.4 OSG中的矩阵变换与矩阵级联 | 第25-27页 |
3.3 采煤机几何建模 | 第27-33页 |
3.3.1 基于UG的几何建模 | 第27-28页 |
3.3.2 几何模型格式转换 | 第28-31页 |
3.3.3 几何模型的简化及优化 | 第31-32页 |
3.3.4 几何模型的渲染与读取 | 第32-33页 |
3.4 试验系统人机交互 | 第33-43页 |
3.4.1 基于轨迹球的场景交互 | 第34-35页 |
3.4.2 基于鼠标的装配交互 | 第35-37页 |
3.4.3 基于数据手套及位置跟踪器的装配交互 | 第37-43页 |
3.5 基于网络协同的采煤机虚拟装配 | 第43-45页 |
3.5.1 试验系统协同工作流程 | 第44页 |
3.5.2 基于Windows Socket的协同装配 | 第44-45页 |
3.6 试验系统立体显示 | 第45-48页 |
3.6.1 双目视差立体显示 | 第45-46页 |
3.6.2 OSG中立体成像 | 第46-48页 |
3.7 试验系统的用户界面 | 第48-50页 |
3.7.1 用户界面内容设计 | 第48-49页 |
3.7.2 Cegui与OSG结合开发系统界面 | 第49-50页 |
3.8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采煤机各装配模块约束规划 | 第52-64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各部件装配序列 | 第52-58页 |
4.2.1 破碎部装配序列 | 第53-54页 |
4.2.2 截割部装配序列 | 第54-56页 |
4.2.3 牵引部装配序列 | 第56-58页 |
4.3 装配路径记录及回放 | 第58-61页 |
4.3.1 系统装配路径动画 | 第59-60页 |
4.3.2 系统自动演示 | 第60-61页 |
4.4 基于目标位置约束的精确定位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试验系统的测试分析 | 第64-74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试验系统主界面 | 第64-66页 |
5.3 试验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66-67页 |
5.4 试验系统测试 | 第67-72页 |
5.4.1 虚拟装配模块 | 第67-69页 |
5.4.2 路径规划模块 | 第69-70页 |
5.4.3 网络协同模块 | 第70-72页 |
5.4.4 演示效果与分析 | 第72页 |
5.5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4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