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炉渣的组成和作用 | 第14-15页 |
1.1.1 炉渣的组成 | 第14页 |
1.1.2 炉渣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2 炉渣的结构和性能 | 第15-18页 |
1.2.1 炉渣的结构 | 第15-17页 |
1.2.2 炉渣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能 | 第17-18页 |
1.3 炉渣硫容量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气—渣—金平衡法测定硫容量 | 第19-20页 |
1.3.2 渣—金平衡法测定硫容量 | 第20页 |
1.3.3 硫容量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炉渣磷容量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炉渣组元活度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5.1 组元活度试验测定研究 | 第23页 |
1.5.2 组元活度计算模型研究 | 第23-25页 |
1.5.3 Fe_tO活度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Fe_tO活度的研究 | 第28-44页 |
2.1 试验原理 | 第28-30页 |
2.1.1 ZrO_2固体电解质 | 第28页 |
2.1.2 渣系Fe_tO活度的测定与计算 | 第28-30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4页 |
2.3.1 原料的准备 | 第30-32页 |
2.3.2 操作步骤 | 第32-33页 |
2.3.3 试验误差分析 | 第33页 |
2.3.4 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34页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5.1 MgO含量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2.5.2 Fe_tO含量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3 碱度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第39页 |
2.5.4 温度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2.5.5 气氛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2.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硫容量的研究 | 第44-57页 |
3.1 试验原理 | 第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3.2.1 原料的准备 | 第44-45页 |
3.2.2 试验设备及步骤 | 第45页 |
3.2.3 试验方案 | 第45-47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3.3.1 MgO含量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2 Fe_tO含量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碱度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4 温度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5 气氛对硫容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磷容量的研究 | 第57-70页 |
4.1 试验原理 | 第57-5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4.2.1 原料的准备 | 第58页 |
4.2.2 试验步骤 | 第58-59页 |
4.2.3 试验方案 | 第59-61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1-69页 |
4.3.1 磷容量与MgO含量的关系 | 第61-63页 |
4.3.2 磷容量与Fe_tO含量的关系 | 第63-65页 |
4.3.3 磷容量与碱度的关系 | 第65-66页 |
4.3.4 磷容量与温度的关系 | 第66-67页 |
4.3.5 磷容量与气氛的关系 | 第67-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CaO-SiO_2-MgO-Al_2O_3-FeO五元渣系组元活度的模拟计算 | 第70-101页 |
5.1 炉渣组元活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0-87页 |
5.1.1 结构单元的确立 | 第70-77页 |
5.1.2 计算模型 | 第77-87页 |
5.2 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87-100页 |
5.2.1 MgO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第89-91页 |
5.2.2 FeO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第91-95页 |
5.2.3 二元碱度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5.2.4 Al_2O_3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3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