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1.1.1 动物 | 第13页 |
1.1.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3-14页 |
1.1.3 实验主要药物及试剂 | 第14-15页 |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5-17页 |
1.1.5 实验分组与处理 | 第17页 |
1.1.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1.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0页 |
1.2 结果 | 第20-26页 |
1.2.1 各组大鼠肥大细胞数比较 | 第20-21页 |
1.2.2 各组大鼠穴区组织MC脱颗粒率比较 | 第21页 |
1.2.3 各组大鼠穴区局部的SP的定位表达变化比较 | 第21-24页 |
1.2.4 各组大鼠穴区局部的SP的定量表达变化比较 | 第24页 |
1.2.5 各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比较 | 第24-25页 |
1.2.6 各组大鼠血清中HIS的含量比较 | 第25页 |
1.2.7 各组大鼠血清中BK的含量比较 | 第25-26页 |
1.3 讨论 | 第26-32页 |
1.3.1 腧穴配伍与相对穴配穴 | 第26-27页 |
1.3.2 MC形态变化与针刺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27-29页 |
1.3.3 SP表达与MC形态变化及针刺效应的的相互关系 | 第29-30页 |
1.3.4 血清HIS、BK含量变化与疼痛及针刺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30-31页 |
1.3.5 细胞间通讯与MC及针刺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1.3.6 不足与展望 | 第32页 |
1.4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2章 综述 | 第37-48页 |
2.1“相对穴”配穴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2.2 肥大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 第38页 |
2.3 针刺对MC趋经穴募集和脱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2.3.1 MC与经络现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第38页 |
2.3.2 MC的趋经穴募集、脱颗粒及释放活性物质影响针刺效应 | 第38-39页 |
2.3.3 MC参与神经之间的信息传导 | 第39页 |
2.3.4 MC数量和脱颗粒与痛阈值呈正相关 | 第39-40页 |
2.4“相对穴”配穴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概况 | 第40-43页 |
2.4.1“相对穴”之前后阴阳相配穴组 | 第40-41页 |
2.4.2“相对穴”之内外或表里阴阳相配穴组 | 第41-43页 |
2.4.3“相对穴”上下阴阳相配穴组 | 第43页 |
2.5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