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过程的难点及其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预期的创新 | 第12-13页 |
2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3-19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2.2 思想来源 | 第14-19页 |
2.2.1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 第14-16页 |
2.2.2 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 第16-18页 |
2.2.3 赫斯的异化思想 | 第18-19页 |
3 马克思对西方哲学家异化思想的超越 | 第19-24页 |
3.1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第19-20页 |
3.1.1 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批判 | 第19-20页 |
3.1.2 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超越 | 第20页 |
3.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第20-22页 |
3.2.1 恢复了人的劳动的实践本性 | 第20-21页 |
3.2.2 肯定劳动对象性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质 | 第21页 |
3.2.3 提出劳动对象性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 第21-22页 |
3.3 马克思对赫斯异化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第22-24页 |
3.3.1 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 第22-23页 |
3.3.2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 第23-24页 |
4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1页 |
4.1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奠定基础 | 第24-26页 |
4.1.1 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 第25页 |
4.1.2 人与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 第25页 |
4.1.3 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 第25-26页 |
4.1.4 人与人相异化 | 第26页 |
4.2 马克思中期的异化思想——逐步完善 | 第26-28页 |
4.2.1《神圣家族》时期 | 第26-27页 |
4.2.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 | 第27页 |
4.2.3《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 第27-28页 |
4.3 马克思后期的异化思想——走向成熟 | 第28-31页 |
4.3.1《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时期 | 第28-29页 |
4.3.2《资本论》时期 | 第29-31页 |
5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1-47页 |
5.1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 第31-37页 |
5.1.1 从思辨逻辑到历史逻辑 | 第31-34页 |
5.1.2 历史逻辑二重性 | 第34-37页 |
5.2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表现形式——经济异化 | 第37-40页 |
5.2.1 盲目拜金,人类成为资本的奴隶 | 第37-38页 |
5.2.2 虚假消费,人类成为花钱的机器 | 第38-39页 |
5.2.3 环境污染,人类成为资源的掠夺者 | 第39-40页 |
5.3 克服异化的途径 | 第40-44页 |
5.3.1 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源上扬弃异化 | 第40-41页 |
5.3.2 尊重劳动,提倡创造 | 第41页 |
5.3.3 从劳动实践出发,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41-43页 |
5.3.4 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43-44页 |
5.4 实践旨归:人的自我解放与被解放 | 第44-47页 |
5.4.1 提出“人的解放”目标 | 第44-45页 |
5.4.2 人旳解放的历史主体 | 第45-46页 |
5.4.3 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