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24页 |
1.2.1 外源氮输入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盐渍化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的进展 | 第16-17页 |
1.2.3 N_2O和NH_3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4 氮素调控剂NBPT+CP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3.1 模拟试验 | 第26-28页 |
2.3.2 田间微区试验 | 第28-31页 |
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31-34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第35-44页 |
3.1 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 第35-40页 |
3.1.1 土壤残留尿素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3.1.2 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3.1.3 硝态氮、亚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3.1.4 土壤氮损失,脲酶抑制率和硝化抑制率的变化 | 第38-40页 |
3.2 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转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3.2.2 土壤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3页 |
3.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51页 |
4.1 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4.1.1 土壤pH、EC的变化 | 第44-45页 |
4.1.2 土壤脲酶和羟胺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第45-46页 |
4.1.3 土壤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变化 | 第46-47页 |
4.2 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1 土壤pH、EC排放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4.2.2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动态变化 | 第48-49页 |
4.3 讨论 | 第49-50页 |
4.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1-60页 |
5.1 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2-54页 |
5.1.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5.1.2 土壤N_2O排放与各形态氮的多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2 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4-58页 |
5.2.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动态变化 | 第54-56页 |
5.2.2 土壤理化和环境指标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 讨论 | 第58-59页 |
5.4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外源氮输入及双抑制剂组合对NH_3排放的影响 | 第60-73页 |
6.1 双抑制剂组合及盐分对NH_3排放的影响 | 第60-64页 |
6.1.1 土壤NH_3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动态变化 | 第60-63页 |
6.1.3 土壤NH_3排放与各形态氮的多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6.2 氮沉降条件下双抑制剂组合对盐渍化土壤NH_3排放的影响 | 第64-70页 |
6.2.1 土壤NH_3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动态变化 | 第64-67页 |
6.2.2 土壤理化和环境指标对NH_3排放的影响 | 第67-70页 |
6.3 讨论 | 第70-71页 |
6.4 结论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7.2 创新点 | 第7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