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9-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0-11页 |
1.3.2 实证分析法 | 第11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2 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文献理论综述 | 第12-17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1.1 文化产业理论综述 | 第12页 |
2.1.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2.1 文化产业理论综述 | 第13-14页 |
2.2.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 第14-16页 |
2.3 文献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3 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28页 |
3.1 四川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17-18页 |
3.1.2 发展态势 | 第18-20页 |
3.1.3 产业政策 | 第20-21页 |
3.2 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3.2.1 政府支持不断强化,但政策支持不完善 | 第21-23页 |
3.2.2 政银企对接逐步推进,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推动 | 第23-24页 |
3.2.3 文化企业积极探索直接融资,但融资渠道单一 | 第24-25页 |
3.3 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剖析 | 第25-28页 |
3.3.1 文化企业轻资产 | 第25页 |
3.3.2 金融机构种类不均衡,缺乏主动性 | 第25-26页 |
3.3.3 政府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 第26页 |
3.3.4 专业人才缺失 | 第26-28页 |
4 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 第28-32页 |
4.1 江苏省文化产业现状 | 第28-29页 |
4.2 江苏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经验分析 | 第29-30页 |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 | 第29页 |
4.2.2 商业性金融支持 | 第29-30页 |
4.3 江苏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经验启示 | 第30-32页 |
5 构建五位一体的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第32-39页 |
5.1 政府引导中介介入,发挥基本保障职能 | 第32-33页 |
5.1.1 引入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金融介入 | 第32页 |
5.1.2 建立四川省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双向选择 | 第32-33页 |
5.1.3 完善立法保护,减少后顾之忧 | 第33页 |
5.1.4 促进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 第33页 |
5.2 金融机构协同合作,创新产品和服务 | 第33-35页 |
5.2.1 银行创新文化企业信贷政策 | 第34页 |
5.2.2 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基金 | 第34页 |
5.2.3 信托加大涉足文化投资,严控风险 | 第34-35页 |
5.2.4 保险开发文化相关险种,寻求合作 | 第35页 |
5.2.5 证券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针对性融资服务 | 第35页 |
5.3 文化企业对内提升,对外渠道多元化 | 第35-37页 |
5.3.1 提升内在融资吸引力 | 第35-36页 |
5.3.2 企业间建立互助担保制度 | 第36页 |
5.3.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方式 | 第36页 |
5.3.4 利用好文化众筹 | 第36-37页 |
5.4 文化消费者积极行动,繁荣文化消费环境 | 第37-38页 |
5.5 高校培养人才,科技支撑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