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地下空间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1.1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19页 |
1.1.1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 | 第17-18页 |
1.1.2 地下空间权的特征 | 第18-19页 |
1.2 地下空间权的权利法律关系 | 第19-21页 |
1.2.1 地下空间权的主体 | 第19页 |
1.2.2 地下空间权的客体 | 第19-20页 |
1.2.3 地下空间权的内容 | 第20-21页 |
1.3 地下空间权的性质和价值 | 第21-23页 |
1.3.1 地下空间权的性质 | 第21-22页 |
1.3.2 地下空间权的价值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域外地下空间权制度立法与启示 | 第23-29页 |
2.1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地下空间权立法 | 第23-25页 |
2.1.1 德国——确立了"一般地上权"制度 | 第23页 |
2.1.2 日本——确立了"区分地上权"制度 | 第23-24页 |
2.1.3 我国台湾地区——确立了"空间地上权"制度 | 第24-25页 |
2.2 英美法系国家地下空间权立法 | 第25-26页 |
2.2.1 美国——确立了"独立的空间权"制度 | 第25页 |
2.2.2 英国——确立了"土地的开发权"制度 | 第25-26页 |
2.3 域外地下空间权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6-29页 |
2.3.1 完善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法律体系 | 第26页 |
2.3.2 确立地下空间权制度在物权法中独立地位 | 第26-27页 |
2.3.3 完善我国地下空间权登记制度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3.1 地下空间权制度的立法体系不健全 | 第29-31页 |
3.1.1 缺失统一指导性的全国专门立法 | 第29页 |
3.1.2 缺失系统规范性的地方立法 | 第29-30页 |
3.1.3 缺失可操作性的相关立法 | 第30-31页 |
3.2 地下空间权制度的立法内容不完善 | 第31-35页 |
3.2.1 缺乏健全的权利构成要素的规定 | 第31页 |
3.2.2 缺乏全面的权利取得流转制度 | 第31-32页 |
3.2.3 缺乏完善的权利归属登记制度 | 第32页 |
3.2.4 缺乏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制度 | 第32-33页 |
3.2.5 缺乏规范的权利纠纷解决机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完善地下空间权制度立法的建议 | 第35-47页 |
4.1 确立地下空间权的立法原则 | 第35-36页 |
4.1.1 公益事业优先原则 | 第35页 |
4.1.2 空间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5页 |
4.1.3 空间无害利用原则 | 第35-36页 |
4.1.4 空间科学规划原则 | 第36页 |
4.2 确立地下空间权的独立地位 | 第36-37页 |
4.2.1 "总则"中引入"空间"概念 | 第36-37页 |
4.2.2 地下空间权在物权法中独立成章 | 第37页 |
4.3 完善有关土地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4.3.1 修改完善地下空间规划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4.3.2 修改完善地下空间管理法律法规 | 第38页 |
4.4 完善地下空间权的权利法律关系 | 第38-40页 |
4.4.1 明确权利主体 | 第38-39页 |
4.4.2 明确权利客体 | 第39-40页 |
4.4.3 限制权利内容 | 第40页 |
4.5 完善地下空间权的权利变动制度 | 第40-43页 |
4.5.1 地下空间权的取得制度 | 第40-41页 |
4.5.2 地下空间权的登记制度 | 第41-42页 |
4.5.3 地下空间权的消灭制度 | 第42-43页 |
4.6 完善地下空间的管理规划制度 | 第43-44页 |
4.6.1 统一地下空间的管理部门 | 第43页 |
4.6.2 明确地下空间的规划主体 | 第43-44页 |
4.7 完善地下空间权的权利救济制度 | 第44-47页 |
4.7.1 建立权利物权的保护机制 | 第44页 |
4.7.2 建立权利冲突的解决机制 | 第44-45页 |
4.7.3 建立权利的补偿机制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