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5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概述 | 第15-22页 |
2.1. 绿色信贷的概念 | 第15页 |
2.2. 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实践 | 第15-19页 |
2.3.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涵义 | 第19-20页 |
2.4.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 | 第20-21页 |
2.4.1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原则 | 第20页 |
2.4.2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 | 第20-21页 |
2.5. 加强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第3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的分析 | 第22-26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3.2. 现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1 绿色信贷效果评价标准的全面性不足 | 第23-24页 |
3.2.2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过于简单 | 第24页 |
3.2.3 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激励性不足 | 第24页 |
3.3. G1-熵权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基于G1-熵权法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6-32页 |
4.1. 评价模型建立步骤 | 第26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无量纲化处理 | 第26-28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6-28页 |
4.2.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28页 |
4.3. 基于理想方法的组合赋权 | 第28-31页 |
4.3.1. G1法求指标的权重 | 第28-29页 |
4.3.1.1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 | 第28-29页 |
4.3.1.2 指标层对总目标层的权重 | 第29页 |
4.3.2. 熵权法求指标权重 | 第29页 |
4.3.3. 基于理想方案法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29-31页 |
4.4.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的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检验 | 第32-39页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2页 |
5.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2-35页 |
5.3. 组合权重系数计算 | 第35-36页 |
5.3.1. G1法权重的确定 | 第35页 |
5.3.2. 熵权法权重的确定 | 第35-36页 |
5.3.3. 基于理想方案组合权重的计算 | 第36页 |
5.4. 综合评价结果 | 第36-39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的对策建议 | 第39-41页 |
6.1. 政府监管部门 | 第39页 |
6.1.1. 健全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 第39页 |
6.1.2.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39页 |
6.2. 商业银行自身 | 第39-40页 |
6.2.1. 加强对绿色信贷的关注程度 | 第39-40页 |
6.2.2. 完善绿色信贷自评机制 | 第40页 |
6.2.3. 完善绿色信贷内部机构和人才建设 | 第40页 |
6.3. 社会组织及公众角度 | 第40-41页 |
6.3.1. 加强绿色信贷社会组织建设 | 第40页 |
6.3.2. 倡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文化理念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