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基本电子电路论文--振荡技术、振荡器论文--振荡器论文

一种带有温度和工艺双重补偿的环形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2-13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3-15页
第2章 振荡器基本理论第15-29页
    2.1 振荡器工作原理的简要分析第15-20页
        2.1.1 Barkhausen准则第15-17页
        2.1.2 单端负阻电路第17-20页
        2.1.3 双端负阻电路第20页
    2.2 压控振荡器第20-23页
        2.2.1 压控振荡器的数学模型第21-22页
        2.2.2 压控振荡器的性能参数第22-23页
    2.3 振荡器的相位噪声第23-27页
        2.3.1 相位噪声的基本概念第23-24页
        2.3.2 相位噪声的影响第24-25页
        2.3.3 相位噪声的量化分析和度量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环型振荡器的压控特性和补偿电压的温度、工艺特性第29-55页
    3.1 对环形振荡器进行温度和工艺补偿的思路第29页
    3.2 半导体器件关键参数随温度和工艺变化的情况第29-37页
        3.2.1 MOS管阈值电压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第30-32页
        3.2.2 MOS管阈值电压随工艺偏差而变化的情况第32-34页
        3.2.3 载流子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第34-35页
        3.2.4 双极型晶体管(BJT)反向饱和电流密度I_s和基射极电压υ_(BE)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第35-37页
    3.3 环形振荡器的频率特性和压控特性第37-42页
        3.3.1 环形振荡器的频率随温度和工艺角的变化情况第37-39页
        3.3.2 环形振荡器的压控特性第39-42页
    3.4 环形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和时钟抖动第42-46页
        3.4.1 基于冲激灵敏度函数的相位噪声模型第42-43页
        3.4.2 环形振荡器的时钟抖动第43-44页
        3.4.3 环形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和时钟抖动之间的关系第44-46页
    3.5 补偿电压第46-53页
        3.5.1 MOS管的栅源电压选作补偿电压第46-48页
        3.5.2 两个PNP管串联产生的电压第48-49页
        3.5.3 补偿电压的另一种选择方案第49-52页
        3.5.4 补偿电压产生电路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将补偿电压构建成环形振荡器控制电压的方法第55-73页
    4.1 以控制电压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第55页
    4.2 以最小二乘法计算补偿电压的组合系数第55-57页
    4.3 运算电路的设计第57-59页
    4.4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第59-66页
        4.4.1 同源偏置两级运放输出点的直流稳定性问题第59-61页
        4.4.2 运放输出点对于负载电流差的消化能力第61-63页
        4.4.3 电流、增益、面积之间的平衡第63-65页
        4.4.4 运放的输入共模范围问题第65-66页
    4.5 经过补偿之后的整体电路第66-71页
        4.5.1 补偿之后环形振荡器的整体电路图第66-67页
        4.5.2 环形振荡器的补偿效果第67-70页
        4.5.3 电路误差分析第70-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电路的版图设计和后仿真第73-85页
    5.1 版图设计规则第73-74页
    5.2 版图设计要点第74-81页
        5.2.1 版图布局第74-75页
        5.2.2 电源线和接地线的干扰第75-76页
        5.2.3 全差分设计与匹配第76页
        5.2.4 保护环消除衬底噪声第76-77页
        5.2.5 防闩锁设计第77-78页
        5.2.6 屏蔽第78-81页
    5.3 补偿之后的振荡器整体版图及其仿真第81-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6.1 总结第85页
    6.2 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作者简介第91-93页
附录A 源极跟随器与共栅极并联产生的负阻的大信号分析第93-97页
附录B 复变函数方法在振荡器噪声分析中的应用第97-99页
附录C 补偿电压和控制电压在不同工艺角和温度下的值第99-101页
附录D 关于重负载管联放大器不能像轻负载管联放大器一样降低Miller电容效应的观点的证明第101-107页
附录E 温度和工艺角仿真的程序代码第107-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轨电车换乘设施协调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315MHz无线发射机中低功耗功率放大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