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2.1 土壤侵蚀因子研究 | 第13-14页 |
| 1.2.2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重庆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1.5 数据来源 | 第19-21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 2.1 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 2.1.1 地形 | 第21页 |
| 2.1.2 气象 | 第21-22页 |
| 2.1.3 水文 | 第22页 |
| 2.1.4 土壤与矿产资源 | 第22页 |
| 2.1.5 植被 | 第22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4页 |
| 2.2.1 行政区划 | 第22-23页 |
| 2.2.2 经济 | 第23页 |
| 2.2.3 交通 | 第23页 |
| 2.2.4 旅游 | 第23页 |
| 2.2.5 土地利用 | 第23-24页 |
| 2.2.6 区域水土保持措施 | 第24页 |
| 2.3 重庆五大功能区概况 | 第24-26页 |
| 3 重庆土壤侵蚀量计算 | 第26-38页 |
| 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26-29页 |
| 3.1.1 侵蚀性降雨的标准 | 第26-27页 |
| 3.1.2 降雨特性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27页 |
| 3.1.3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 | 第27-29页 |
| 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29-31页 |
| 3.2.1 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 3.2.2 土壤可蚀性的计算 | 第29-31页 |
| 3.3 地形因子LS | 第31-34页 |
| 3.3.1 坡长因子 | 第31-32页 |
| 3.3.2 坡度因子 | 第32页 |
| 3.3.3 地形因子的计算 | 第32-34页 |
| 3.4 植被覆盖因子C | 第34-35页 |
| 3.4.1 植被覆盖因子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34页 |
| 3.4.2 植被覆盖因子的计算 | 第34-35页 |
| 3.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 第35-38页 |
| 4 重庆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 第38-49页 |
| 4.1 1995-2005 年土地利用变化 | 第38-41页 |
| 4.1.1 都市核心功能区 | 第39-40页 |
| 4.1.2 都市功能拓展区 | 第40页 |
| 4.1.3 城市发展新区 | 第40-41页 |
| 4.1.4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 第41页 |
| 4.1.5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 第41页 |
| 4.2 2005-2015 年土地利用变化 | 第41-45页 |
| 4.2.1 都市核心功能区 | 第43页 |
| 4.2.2 都市功能拓展区 | 第43-44页 |
| 4.2.3 城市发展新区 | 第44页 |
| 4.2.4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 第44-45页 |
| 4.2.5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 第45页 |
| 4.3 1995-2005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 4.4 2005-2015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 5 重庆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动态变化规律 | 第49-65页 |
| 5.1 土壤侵蚀不同时间空间分布 | 第49-58页 |
| 5.1.1 1995 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49-52页 |
| 5.1.2 2005 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52-55页 |
| 5.1.3 2015 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55-58页 |
| 5.2 土壤侵蚀空间动态变化 | 第58-63页 |
| 5.2.1 五大功能区土壤侵蚀变化总体趋势 | 第60-63页 |
| 5.2.2 五大功能区变动异常地区 | 第63页 |
| 5.3 小结 | 第63-65页 |
| 6 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分析 | 第65-71页 |
| 6.1 驱动因素的选取 | 第65-66页 |
| 6.2 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66-69页 |
| 6.3 小结 | 第69-71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 7.2 讨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