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页 |
ABTopeφepa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俄罗斯茅盾翻译与研究概述 | 第19-46页 |
第一节 俄罗斯茅盾翻译与研究概述 | 第19-27页 |
一、开端期的茅盾翻译与研究(1930-1940年代) | 第19-21页 |
二、高潮期的茅盾翻译与研究(1950-1960年代) | 第21-24页 |
三、恒定期的茅盾翻译与研究(1970-)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主要研究者介绍 | 第27-44页 |
一、费德林和利希查 | 第27-37页 |
(一) 费德林:凸现作家品格以及对作品选材时代性的宏观评述 | 第28-32页 |
(二) 利希查:从作品出发体察茅盾笔下人物形象时代特征的微观品评 | 第32-37页 |
二、索罗金的《茅盾的创作道路》与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 | 第37-44页 |
(一) 形式上的异同 | 第38-40页 |
(二) 内容上的异同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茅盾作品的俄译本分析 | 第46-73页 |
第一节 《子夜》语言风格的传递 | 第46-65页 |
一、古语词汇的翻译 | 第48-51页 |
二、口语表述的翻译 | 第51-58页 |
三、辞格的翻译 | 第58-62页 |
四、长句的翻译 | 第62-65页 |
第二节 文化色彩再现 | 第65-71页 |
一、体现独特的社会生活 | 第66-69页 |
二、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三章 俄罗斯的茅盾创作研究 | 第73-127页 |
第一节 茅盾——俄罗斯文学的积极接受者 | 第73-78页 |
第二节 茅盾创作研究的开端期(1930-1940年代) | 第78-91页 |
一、弗·鲁德曼论茅盾 | 第78-90页 |
(一) “中国革命作家——茅盾” | 第79-87页 |
(二) 茅盾创作的影响因素 | 第87-90页 |
二、最初的文本阐释 | 第90-91页 |
第三节 茅盾创作研究的高潮期(1950-1960年代) | 第91-111页 |
一、茅盾文学批评的阐释 | 第91-100页 |
(一) 革命民主主义“为人生”的文艺观 | 第92-97页 |
(二) “为无产阶级”的文艺观——《论无产阶级艺术》(《OnpoЛeTapckoM иckycтве》) | 第97-98页 |
(三)茅盾对文艺批评的贡献 | 第98-100页 |
二、茅盾作品艺术性探究 | 第100-111页 |
(一) 三部曲《蚀》 | 第102-104页 |
(二) 长篇小说《虹》 | 第104-106页 |
(三) 史诗《子夜》 | 第106-109页 |
(四) 长篇小说《腐蚀》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茅盾创作研究的恒定期(1970-) | 第111-126页 |
一、作品阐释的恒定与发展 | 第111-123页 |
(一) 利希查论“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 | 第112-114页 |
(二) 戈列洛夫论“茅盾小说中的自然描写” | 第114-116页 |
(三) 论短篇小说创作 | 第116-123页 |
二、茅盾研究的停滞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 | 第127-132页 |
一、偏重社会历史分析 | 第127-128页 |
二、对作品中时代性的高度关注 | 第128-130页 |
三、对茅盾的多身份考察 | 第130页 |
四、研究局限于名篇小说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