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 第11-12页 |
1.1.2 温室效应 | 第12-13页 |
1.2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 第13-19页 |
1.2.1 CO_2与烃类反应 | 第14-15页 |
1.2.2 CO_2与甲醇反应合成DMC | 第15-16页 |
1.2.3 CO_2生成聚碳酸酯反应 | 第16-17页 |
1.2.4 CO_2加氢制备甲醇 | 第17-18页 |
1.2.5 CO_2加氢制备烃类 | 第18页 |
1.2.6 CO_2氨化反应 | 第18-19页 |
1.2.7 CO_2其他转化 | 第19页 |
1.3 CO_2加氢合成低碳烃类的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4 CO_2加氢合成低碳烃类催化剂的研究 | 第21-26页 |
1.4.1 单金属催化CO_2加氢反应 | 第22-23页 |
1.4.2 双金属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反应 | 第23-24页 |
1.4.3 助催化剂作用 | 第24页 |
1.4.4 介孔材料或碳材料做载体催化CO_2加氢 | 第24-26页 |
1.5 有序介孔碳材料 | 第26-27页 |
1.6 论文选题 | 第27-2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药品与气体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 载体与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1 载体制备 | 第29-30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0-32页 |
2.4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5-37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5页 |
2.5.2 N_2-物理吸附 | 第35页 |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2.5.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5页 |
2.5.5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35-36页 |
2.5.6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 第36-37页 |
3 载体表面性质对CO_2加氢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7-47页 |
3.1 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 第37-40页 |
3.2 不同温度热处理的OMC负载Fe用于CO_2加氢催化反应 | 第40-41页 |
3.3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41-43页 |
3.4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 | 第43页 |
3.5 催化剂对CO_2、CO的吸附能力 | 第43-45页 |
3.5.1 CO_2-TPD表征分析 | 第43-44页 |
3.5.2 CO-TPD表征分析 | 第44-45页 |
3.6 活性炭负载Fe催化CO_2加氢反应 | 第45-46页 |
3.7 结论 | 第46-47页 |
4 助剂改性对CO_2加氢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7-67页 |
4.1 Fe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助剂K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4.2.1 助剂K对10Fe/OMC-400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2 助剂K对10Fe/OMC-600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4.3 助剂Mn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1 助剂Mn对10Fe/OMC-400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56-57页 |
4.3.3 K与Mn共同作用对CO_2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助剂Cu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4.4.1 助剂Cu对10Fe/OMC-400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2 Cu与K共同作用对CO_2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 其他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4.5.1 Mg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4.5.2 Ce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3 Cs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