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立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立题背景 | 第9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山坡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 第13-23页 |
| ·山坡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3-14页 |
| ·持续农业理论 | 第14页 |
| ·持续土地管理理论 | 第14页 |
| ·水土保持理论 | 第14-15页 |
| ·山坡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 第15-18页 |
| ·山坡地生态经济系统特点 | 第15-16页 |
|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6页 |
| ·山坡地生态稳定的内涵 | 第16-17页 |
| ·山坡地生态稳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7-18页 |
| ·山坡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 第18-23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8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18-19页 |
| ·评价指标 | 第19-2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及判断标准 | 第21-22页 |
| ·评价指数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温州山坡地的基本特点与开发现状 | 第23-30页 |
| ·山坡地的概念 | 第23页 |
| ·温州山坡地的基本特点 | 第23-24页 |
| ·山坡地资源丰富,数量大、分布广 | 第23-24页 |
| ·多处郊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都比较好 | 第24页 |
| ·温州山坡地类型丰富 | 第24页 |
| ·温州山坡地资源评价 | 第24-27页 |
| ·山坡地资源评价系统 | 第24-25页 |
| ·因子的选择 | 第25页 |
| ·地面坡度 | 第25页 |
| ·有效土层厚度 | 第25-26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26页 |
| ·土壤水分状况 | 第26页 |
| ·土壤质地 | 第26-27页 |
| ·土壤侵蚀强度 | 第27页 |
| ·温州山坡地开发状况 | 第27-28页 |
| ·温州山坡地开发利用的问题 | 第28页 |
| ·缺少统一规划,造成无序开发 | 第28页 |
| ·生态破坏严重,视觉污染强烈 | 第28页 |
| ·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 第28页 |
| ·温州山坡地开发的启发 | 第28-30页 |
| ·维护生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生态植被 | 第28页 |
| ·合理规划,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第28-29页 |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温州林宋组团项目建设与综合效益 | 第30-41页 |
| ·温州林宋组团项目基本情况 | 第30页 |
| ·温州林宋组团项目规划 | 第30-31页 |
| ·仰义观光农业园投资商的政策 | 第30页 |
| ·征用地二、三产指标落 | 第30-31页 |
|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第31页 |
| ·温州林宋组团项目建设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 第31-41页 |
| ·生态可持续性 | 第31-37页 |
| ·经济可持续性 | 第37-38页 |
|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温州山坡地开发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思考 | 第41-44页 |
| ·规划先行,科学推进温州山坡地开发 | 第41页 |
| ·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合力推进开发工作 | 第41页 |
| ·出台政策,扶持服务温州山坡地开发 | 第41-42页 |
| ·制订地方法规,维护山坡地开发中的生态效益 | 第41页 |
| ·实施政策倾斜,利好山坡地开发政策环境 | 第41-42页 |
|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42页 |
| ·基于生态效益的坡上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 第42-44页 |
| ·借力生态旅游业发展东风,大力开发观光农业 | 第42页 |
| ·实施立体农业开发,实现林上林下经济同步发展 | 第42-43页 |
| ·深化农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