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其他运载工具检修运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概述 | 第22-33页 |
2.1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22页 |
2.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2-23页 |
2.2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的依据 | 第23-26页 |
2.2.1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制度 | 第23-25页 |
2.2.2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过程 | 第25-26页 |
2.3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的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2.3.1 铁路网改造与建设 | 第26-28页 |
2.3.2 机务设备技术水平 | 第28-29页 |
2.3.3 机车交路和运转制 | 第29-30页 |
2.3.4 机车检修制度 | 第30页 |
2.3.5 牵引定数 | 第30-31页 |
2.4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优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2.4.1 总体目标 | 第31页 |
2.4.2 优化思路 | 第31-32页 |
2.4.3 基本原则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研究 | 第33-43页 |
3.1 货运机务段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3.2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模型 | 第34-37页 |
3.2.1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3.2.2 模型假设 | 第35页 |
3.2.3 符号定义 | 第35-36页 |
3.2.4 模型建立 | 第36页 |
3.2.5 模型参数值确定 | 第36-37页 |
3.3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第37-42页 |
3.3.1 免疫克隆算法概念 | 第37-38页 |
3.3.2 自适应免疫克隆算法步骤 | 第38页 |
3.3.3 自适应免疫克隆算法设计说明 | 第38-41页 |
3.3.4 自适应免疫克隆算法求解模型步骤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一体化研究 | 第43-63页 |
4.1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计划 | 第43-47页 |
4.1.1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计划定义 | 第43-44页 |
4.1.2 铁路货运列车运用计划编制流程 | 第44-46页 |
4.1.3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计划的定位 | 第46页 |
4.1.4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计划编制问题的特征 | 第46-47页 |
4.2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一体化问题的数学归纳 | 第47-49页 |
4.2.1 经典旅行商问题 | 第47-48页 |
4.2.2 多人多起点多终点复杂旅行商问题 | 第48-49页 |
4.3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一体化模型 | 第49-53页 |
4.3.1 研究思路 | 第49页 |
4.3.2 网络构建 | 第49-50页 |
4.3.3 模型假设 | 第50页 |
4.3.4 符号定义 | 第50-51页 |
4.3.5 模型建立 | 第51-53页 |
4.4 铁路货运机车检修运用一体化模型求解算法 | 第53-57页 |
4.4.1 和声搜索算法概念 | 第53-54页 |
4.4.2 和声搜索算法基本操作 | 第54页 |
4.4.3 和声搜索算法设计说明 | 第54-57页 |
4.4.4 和声搜索算法求解模型步骤 | 第57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7-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昆明局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优化研究 | 第63-74页 |
5.1 昆明局货运机车检修资源配置与运用现状 | 第63-64页 |
5.2 昆明局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研究 | 第64-69页 |
5.2.1 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模型参数确定 | 第64-66页 |
5.2.2 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模型求解 | 第66-68页 |
5.2.3 货运机车检修布局优化模型参数分析 | 第68-69页 |
5.3 昆明局货运机车检修运用一体化研究 | 第69-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