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农村人口老龄化 | 第12-13页 |
1.1.2 老龄化城乡倒置 | 第13-14页 |
1.1.3 “四化同步”发展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 第16-21页 |
1.3.1 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研究 | 第16-18页 |
1.3.2 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 第18-20页 |
1.3.3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 第20页 |
1.3.4 有关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数据说明 | 第24-25页 |
1.5.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第26-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2.1.1 社区、农村社区与社区照顾 | 第26-27页 |
2.1.2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 | 第27页 |
2.1.3 养老服务体系 | 第27-28页 |
2.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理论 | 第28-31页 |
2.2.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 | 第28-29页 |
2.2.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理论 | 第29-30页 |
2.2.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3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 | 第32-55页 |
3.1 中国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方式的评价 | 第32-38页 |
3.1.1 农村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 第32-34页 |
3.1.2 农村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其入住率相对较低 | 第34-36页 |
3.1.3 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 | 第36-38页 |
3.2 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探讨 | 第38-40页 |
3.2.1 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 | 第38-39页 |
3.2.2 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 | 第39-40页 |
3.2.3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 | 第40页 |
3.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及启示 | 第40-51页 |
3.3.1 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 | 第41-44页 |
3.3.2 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 | 第44-49页 |
3.3.3 英日养老服务的启示 | 第49-51页 |
3.4 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优势 | 第51-54页 |
3.4.1 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 | 第51-52页 |
3.4.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分析 | 第52页 |
3.4.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目标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4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问题 | 第55-70页 |
4.1 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扫描 | 第55-62页 |
4.1.1 提供视角:政府提供了养老服务政策但落实还不到位 | 第55-56页 |
4.1.2 生产视角: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多样化但其满意度较低 | 第56-60页 |
4.1.3 消费视角:农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但期望价格偏低 | 第60-62页 |
4.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失衡问题 | 第62-63页 |
4.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63-69页 |
4.3.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 | 第64-66页 |
4.3.2 生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 | 第66-68页 |
4.3.3 农户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5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分析 | 第70-85页 |
5.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70-72页 |
5.1.1 经济环境因素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 | 第70-71页 |
5.1.2 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内容排序 | 第72-79页 |
5.2.1 河南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调查 | 第72-73页 |
5.2.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分层 | 第73-75页 |
5.2.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分类 | 第75-79页 |
5.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类型归纳 | 第79-84页 |
5.3.1 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户 | 第79-80页 |
5.3.2 无购买能力的潜在需求 | 第80-81页 |
5.3.3 无需求意识的潜在需求 | 第81-82页 |
5.3.4 无供给效能的潜在需求 | 第82页 |
5.3.5 满足单因素的潜在需求 | 第82-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6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 | 第85-108页 |
6.1 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 第85-91页 |
6.1.1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85-90页 |
6.1.2 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 第90-91页 |
6.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模型 | 第91-104页 |
6.2.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模型 | 第91-96页 |
6.2.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模型 | 第96-104页 |
6.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 | 第104-107页 |
6.3.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大 | 第105-106页 |
6.3.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缺口 | 第106页 |
6.3.3 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分析 | 第106-107页 |
6.4 小结 | 第107-108页 |
7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 | 第108-119页 |
7.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108-109页 |
7.1.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机遇 | 第108页 |
7.1.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 | 第108-109页 |
7.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战略判定 | 第109-114页 |
7.2.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109-111页 |
7.2.2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111-112页 |
7.2.3 根据三角形面积确定战略象限区域 | 第112-113页 |
7.2.4 根据重心坐标精确定位战略区域类型 | 第113-114页 |
7.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选择 | 第114-118页 |
7.3.1 微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资源整合”战略 | 第114-116页 |
7.3.2 中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组织整合”战略 | 第116-117页 |
7.3.3 宏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整合”战略 | 第117-118页 |
7.4 小结 | 第118-119页 |
8 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第119-133页 |
8.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理念 | 第119-121页 |
8.1.1 “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 | 第119-120页 |
8.1.2 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 | 第120-121页 |
8.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 第121-126页 |
8.2.1 提供者——政府监管机制 | 第122-123页 |
8.2.2 生产者——市场竞争机制 | 第123-124页 |
8.2.3 消费者——需求表达机制 | 第124-126页 |
8.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功能 | 第126-130页 |
8.3.1 “政府、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 第126-128页 |
8.3.2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 第128-129页 |
8.3.3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 | 第129-130页 |
8.4 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130-132页 |
8.4.1 明确责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 第130-131页 |
8.4.2 开拓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 第131页 |
8.4.3 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 | 第131-132页 |
8.4.4 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 第132页 |
8.4.5 制定战略规划,优先提供需求弹性小的养老服务项目 | 第132页 |
8.5 小结 | 第132-133页 |
9 结论 | 第133-135页 |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9.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附录 | 第143-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