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工程概况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工程概况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中缓倾角裂隙成因认识历史及现状第13-14页
        1.2.2 微观测试方法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第16-19页
        1.3.1 研究课题来源第16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19-31页
    2.1 地形地貌第19-22页
    2.2 地层与岩浆岩第22-26页
        2.2.1 地层第22-24页
        2.2.2 岩浆岩第24-26页
    2.3 地质构造第26-28页
        2.3.1 大地构造背景第26-27页
        2.3.2 构造应力场演化第27-28页
    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8-30页
        2.4.1 怒江河谷发育史第28-29页
        2.4.2 地震第29-30页
    2.5 水文地质第30-31页
3 中缓倾角裂隙特征及成因分析第31-78页
    3.1 中缓倾角裂隙的特征第31-63页
        3.1.1 中缓倾角裂隙产状特征第33-43页
        3.1.2 中缓倾角裂隙分布特征第43-51页
        3.1.3 中缓倾角裂隙延续性及连通特征第51-54页
        3.1.4 中缓倾角裂隙性状特征第54-62页
        3.1.5 中缓倾角裂隙特征小结第62-63页
    3.2 原生型中缓倾角裂隙特征及成因第63-66页
    3.3 构造型中缓倾角裂隙特征及成因第66-68页
    3.4 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特征及成因第68-78页
        3.4.1 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的典型现象第71-75页
        3.4.2 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的组合模式第75-76页
        3.4.3 表生改造型中缓倾角裂隙成因分析第76-78页
4 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数值模拟第78-107页
    4.1 中缓倾角裂隙形成的地质概念模型第78-79页
    4.2 坝址区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9-84页
        4.2.1 数值模拟软件及原理简介第79-81页
        4.2.2 几何模型尺寸及地质结构概化第81-82页
        4.2.3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选取第82-83页
        4.2.4 边界条件设置第83-84页
    4.3 模型结果分析第84-101页
        4.3.1 应变软化模型(SS)结果分析第84-94页
        4.3.2 黏弹塑性蠕变模型(Cv)结果分析第94-101页
        4.3.3 两种模型结果对比分析第101页
    4.4 细化峡谷时期下切过程模型结果分析第101-105页
        4.4.1 细化模型概述第102-103页
        4.4.2 模型结果分析第103-105页
    4.5 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模拟结果小结第105-107页
结论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发震断裂位移的强震区区域地应力场演化分析
下一篇:藏南隆子县柯月铅锌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盲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