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LM 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2 LM 的临床症状及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 第16-17页 |
2.1 LM 的临床症状 | 第16页 |
2.2 LM 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 第16-17页 |
3 LM 的毒力调控因子 | 第17-18页 |
3.1 毒力调节因子 prfA | 第17-18页 |
3.2 应答调控因子(VirR) | 第18页 |
4 LM 的毒力基因 | 第18-21页 |
4.1 LM 的内化素 | 第18-19页 |
4.2 LM 的自溶素基因 | 第19-21页 |
5 酵母杂交系统简介 | 第21-26页 |
5.1 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22-23页 |
5.2 Sos 恢复系统 | 第23页 |
5.3 分离的泛素系统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6-50页 |
实验一 单增李斯特菌新疆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6-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26页 |
1.2 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26-2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1.4 仪器 | 第27页 |
2 方法 | 第27-29页 |
2.1 LM90 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页 |
2.2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CaCl2 法)的制备 | 第27页 |
2.3 Ami、Auto、InlB、InlC、InlJ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7-29页 |
3 结果 | 第29-31页 |
3.1 LM90 株 Ami、Auto、InlB、InlC、InlJ 基因的扩增 | 第29页 |
3.2 LM90 株 Ami、Auto、InlB、InlC、InlJ 基因的克隆 | 第29-31页 |
3.3 LM90 毒力基因 Ami、Auto、InlB、InlC、InlJ 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实验二 诱饵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的检测 | 第33-46页 |
1 材料 | 第33-34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1.2 材料 | 第3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4 引物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38页 |
2.1 重组质粒 pMD19-T-Ami、pMD19-T-Auto、pMD19-T-InlB、pMD19-T-InlC、pMD19-T-InlJ 的提取 | 第34页 |
2.2 目的片段和诱饵载体的酶切和连接 | 第34页 |
2.3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4-35页 |
2.4 转化子的菌落 PCR 鉴定 | 第35页 |
2.5 重组质粒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 的酶切鉴定 | 第35页 |
2.6 NMY51 基因型的检测 | 第35页 |
2.7 重组质粒向酵母中的转化 | 第35-36页 |
2.8 鉴定 NMY51 转化子 | 第36页 |
2.9 NMY51 阳性转化子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36-38页 |
2.10 NMY51 阳性转化子的功能检测 | 第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3.1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重组质粒的菌落 PCR 鉴定 | 第38-40页 |
3.2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0-41页 |
3.3 NMY51 基因型的检测结果 | 第41页 |
3.4 NMY51 转化子的鉴定 | 第41-42页 |
3.5 NMY51 阳性转化子的 SDS-PAGE | 第42-43页 |
3.6 NMY51 阳性转化子的功能检测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实验三 抑制诱饵载体自激活 3-AT 浓度的筛选 | 第46-50页 |
1 材料 | 第46-47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46页 |
1.2 材料 | 第46页 |
1.3 培养基 | 第46-47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2 方法 | 第47-4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3.1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在 SD-Leu-Trp 培养基上的转化率 | 第48-49页 |
3.2 Ami-PDHB1、Auto-PDHB1、InlB-PDHB1、InlC-PBT3-N、InlJ-PDHB1在含有不同浓度的 3-AT 的 SD-Leu-Trp-His-Ade 培养基中筛选结果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1. 主要试剂配方 | 第57-58页 |
2.PBT3-N 质粒图谱 | 第58页 |
3. PDHB1 质粒图谱 | 第58-59页 |
4. 向 GenBank 提交的相关序列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