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特殊形貌稀土掺杂二氧化硅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42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发光材料第12-13页
    1.3 稀土发光材料第13-15页
        1.3.1 稀土元素简介第13-14页
        1.3.2 稀土元素发光原理第14-15页
    1.4 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第15-22页
        1.4.1 二氧化硅简介第15-17页
        1.4.2 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7-20页
        1.4.3 二氧化硅材料的发光性质第20-22页
    1.5 稀土掺杂二氧化硅材料第22-28页
        1.5.1 溶胶凝胶过程第23-25页
        1.5.2 溶胶凝胶掺杂第25-27页
        1.5.3 稀土掺杂二氧化硅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8-31页
    参考文献第31-42页
第2章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第42-58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2.2.1 实验仪器第43页
        2.2.2 实验试剂第43页
        2.2.3 实验方法第43-44页
        2.2.4 表征方法第44-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2.3.1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表征第45-47页
        2.3.2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过程第47-50页
        2.3.3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机理第50-51页
        2.3.4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光致发光性质第51-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3章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第58-78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3.2.1 实验仪器第59页
        3.2.2 实验试剂第59页
        3.2.3 实验方法第59-60页
        3.2.4 表征方法第60-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74页
        3.3.1 酒石酸铕纳米线的表征第61-62页
        3.3.2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管的表征第62-65页
        3.3.3 合成条件的优化第65-67页
        3.3.4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机理第67-72页
        3.3.5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光致发光性质第72-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4章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第78-96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4.2.1 实验仪器第79页
        4.2.2 实验试剂第79-80页
        4.2.3 实验方法第80-81页
        4.2.4 表征方法第8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4.3.1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线的表征第81-84页
        4.3.2 合成条件的优化第84-86页
        4.3.3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形成机理第86-89页
        4.3.4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光致发光性质第89-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第5章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空心微米球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第96-118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实验部分第97-100页
        5.2.1 实验仪器第97页
        5.2.2 实验试剂第97-98页
        5.2.3 实验方法第98-99页
        5.2.4 表征方法第99-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3页
        5.3.1 酒石酸铕微米球的表征第100-102页
        5.3.2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空心微米球的表征第102-103页
        5.3.3 合成条件的优化第103-107页
        5.3.4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空心微米球的形成机理第107-112页
        5.3.5 铕离子掺杂二氧化硅空心微米球的光致发光性质第112-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第6章 结论第118-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地区肺癌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下一篇:单分子层面研究蛋白质力学稳定性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