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碰撞事故类型分析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侧面碰撞特点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侧面气囊、气帘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标定 | 第20-48页 |
2.1 LS-DYNA 仿真软件 | 第20-24页 |
2.1.1 LS-DYNA 通用显示动力学分析软件 | 第20-22页 |
2.1.2 LS-PREPOST(LS-DYNA)专用前后处理界面 | 第22页 |
2.1.3 LS-OPT 基于 LS-DYNA 模拟的优化软件 | 第22-23页 |
2.1.4 假人模型,壁障,移动障碍物 | 第23-24页 |
2.2 侧面碰撞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4-32页 |
2.2.1 车体模型 | 第24-26页 |
2.2.2 座椅模型 | 第26-28页 |
2.2.3 假人模型 | 第28-30页 |
2.2.4 移动壁障模型 | 第30-31页 |
2.2.5 安全带模型 | 第31-32页 |
2.3 接触的定义 | 第32-33页 |
2.4 模型动态运算的实现 | 第33页 |
2.5 侧面气囊 SAB | 第33-42页 |
2.5.1 侧面气囊 SAB 有限元模型 | 第33-34页 |
2.5.2 侧面气囊的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5.3 建立侧面气囊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2.5.4 侧面气囊模型标定 | 第36页 |
2.5.5 气体发生器 tank 试验的对标 | 第36-37页 |
2.5.6 侧面气囊静态起爆对标 | 第37-38页 |
2.5.7 侧面气囊静态起爆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38-40页 |
2.5.8 侧面气囊动态冲击试验对标 | 第40-42页 |
2.6 侧面头部气囊 CAB 有限元模型 | 第42-47页 |
2.6.1 侧面头部气囊 CAB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2.6.2 侧面头部气囊 CAB 的模拟方法 | 第43-44页 |
2.6.3 侧面头部气囊 CAB 模型标定 | 第44-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仿真分析 | 第48-64页 |
3.1 29kph 侧面柱状模拟分析 | 第54-58页 |
3.2 32Kph 侧面柱状试验 | 第58-62页 |
3.2.1 《汽车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征求意见稿 | 第58-60页 |
3.2.2 仿真分析 | 第60-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效果试验研究 | 第64-74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64-71页 |
4.1.1 样车整备 | 第64页 |
4.1.2 车辆传感器安装 | 第64-65页 |
4.1.3 三坐标测量 | 第65-68页 |
4.1.4 假人摆放以及数据采集 | 第68-69页 |
4.1.5 高速摄像机的机位以及意义 | 第69-71页 |
4.2 50kph 侧面碰撞实车试验 | 第71-72页 |
4.3 29Kph 实车柱撞试验 | 第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