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7-2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7-23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3-29页 |
一、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对经肺热稀释(TPTD)测量的影响 | 第29-6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32-39页 |
1.1.1 病例选择 | 第32-33页 |
1.1.2 实验设计和参数测量 | 第33-34页 |
1.1.3 经肺热稀释Pi CCO测量的方法 | 第34-35页 |
1.1.4 统计学分析 | 第35-39页 |
1.2 结果 | 第39-49页 |
1.2.1 一般结果 | 第39-40页 |
1.2.2 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1.2.3 第2组患者两次TPTD测量结果比较(TPTDmisp-scv与TPTDcorr-ijv) | 第43-49页 |
1.3 讨论 | 第49-59页 |
1.3.1 锁骨下中心静脉(SCV)导管位置错误发生的几率 | 第49-52页 |
1.3.2 锁骨下静脉(SCV)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IJV)对于经肺热稀释法(TPTD)测量参数的影响 | 第52-56页 |
1.3.3 本研究的实际临床价值 | 第56-59页 |
1.4 小结 | 第59-60页 |
二、脉搏压力变异度(ΔPP)对外源性ARDS患者液体反应性的预测 | 第60-124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60-72页 |
2.1.1 研究对象和地点 | 第60页 |
2.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 第60页 |
2.1.3 实验程序 | 第60-61页 |
2.1.4 液体反应性的判断 | 第61-62页 |
2.1.5 参数测量 | 第62-68页 |
2.1.6 统计学分析 | 第68-72页 |
2.2 结果 | 第72-97页 |
2.2.1 一般结果 | 第72页 |
2.2.2 液体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血液动力学和呼吸力学参数比较 | 第72-74页 |
2.2.3 各参数预测液体反应性能力的评估 | 第74-80页 |
2.2.4 各参数预测液体反应性的灰区 | 第80-83页 |
2.2.5 误分类代价对参数预测液体反应性灰区(Gray zone)的影响 | 第83-88页 |
2.2.6 影响ΔPP预测能力的呼吸力学因素分析 | 第88-93页 |
2.2.7 整个人群呼吸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93-97页 |
2.3 讨论 | 第97-120页 |
2.3.1 预测ARDS患者液体反应性的必要性 | 第97-99页 |
2.3.2 机械通气诱发的周期性脉搏血压变化(ΔPP)在外源性ARDS患者中预测液体反应性的能力 | 第99-102页 |
2.3.3 影响ΔPP预测准确性、假阴性、假阳性的呼吸力学因素 | 第102-108页 |
2.3.4 潮气量(Vt)、气道驱动压力(ΔPaw)对ΔPP以及预测能力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2.3.5 机械通气诱发的脉搏血压变化(ΔPP)以及衍生参数预测液体反应性的灰区 | 第115-118页 |
2.3.6 不同误分类代价对ΔPP以及衍生参数预测液体反应性灰区范围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2.3.7 研究局限性 | 第120页 |
2.4 小结 | 第120-124页 |
全文结论 | 第124-12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8-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8-150页 |
综述 心肺交互的产物---脉搏压力变异度---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 第150-17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个人简历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