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减量施氮与大豆间作对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第12页
        1.2.2 农田生态系统氮循环第12-13页
        1.2.3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利用现状及大豆固氮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4-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7页
    2.2 试验设计第17-19页
    2.3 试验材料第19页
    2.4 田间管理第19-20页
        2.4.1 甜玉米种植方式及管理措施第19-20页
        2.4.2 大豆种植方式及管理措施第20页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0-25页
        2.5.0 产量和农艺性状第20页
        2.5.1 土地当量比第20页
        2.5.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0-21页
        2.5.3 土壤温度的测定第21页
        2.5.4 土壤湿度的测定第21-22页
        2.5.5 植株样品采集及有机碳、全氮测定第22页
        2.5.6 秸秆还田采集及测定第22页
        2.5.7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第22页
        2.5.8 凋落物的采集及测定第22页
        2.5.9 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通量的测定第22-23页
        2.5.10 施肥后氨气挥发的收集第23-24页
        2.5.11 硝酸盐淋溶的收集第24页
        2.5.12 大豆的生物固氮和固氮产物氮转移的测定第24-25页
        2.5.13 土壤C、N库的计算第25页
        2.5.14 化肥含C、N量的计算第25页
    2.6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53页
    3.1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第26-28页
    3.2 不同种植方式对甜玉米和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8-35页
        3.2.1 不同种植方式对甜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第28-33页
        3.2.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3-35页
    3.3 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有机碳、全氮累积吸收的影响第35-40页
        3.3.1 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有机碳累积吸收的影响第35-38页
        3.3.2 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全氮累积吸收的影响第38-40页
    3.4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变化的影响第40-42页
        3.4.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第40-41页
        3.4.2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全氮变化的影响第41-42页
    3.5 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累积排放总量的影响第42-44页
        3.5.1 春季不同种植方式对CO_2、N_2O累积排放总量的影响第42-43页
        3.5.2 秋季不同种植方式对CO_2、N_2O累积排放总量的影响第43-44页
    3.6 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氨挥发和氮淋溶的影响第44-45页
        3.6.1 春季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系统氨挥发和氮淋溶的影响第44页
        3.6.2 秋季不同种植方式对农田氨挥发和氮淋溶的影响第44-45页
    3.7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固氮、固氮量的影响第45页
        3.7.1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固氮效率的影响第45页
        3.7.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固氮量的影响第45页
    3.8 甜玉米//大豆间作生态系统C循环第45-49页
        3.8.1 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C循环第45-47页
        3.8.2 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C收支与平衡估算第47-49页
    3.9 甜玉米//大豆间作生态系统N循环第49-53页
        3.9.1 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N循环第49-50页
        3.9.2 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N收支与平衡估算第50-5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3-60页
    4.1 结论第53-55页
    4.2 讨论第55-60页
        4.2.1 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作物产量和农艺性状第55-56页
        4.2.2 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大豆固氮、固氮量的影响第56-57页
        4.2.3 不同种植方式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农田土壤CO_2、排放总量的影响第57页
        4.2.4 不同种植方式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C平衡的影响第57-58页
        4.2.5 不同种植方式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N平衡的影响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附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系分泌物在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术创业行动及其效能机制研究--并行分布式加工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