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2 集装箱港口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1.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5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突破空间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31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9页 |
1.4.2 名词的界定和创新点的说明 | 第29-3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46页 |
2.1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 第32-35页 |
2.2 要素流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 | 第35-37页 |
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37-41页 |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 第37-38页 |
2.3.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适应性 | 第38-39页 |
2.3.3 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模式 | 第39-41页 |
2.4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 | 第41-45页 |
2.4.1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分类 | 第42-43页 |
2.4.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 | 第46-72页 |
3.1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46-47页 |
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第47-53页 |
3.2.1 三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第48-50页 |
3.2.2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 第50-53页 |
3.3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状况 | 第53-55页 |
3.3.1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 第53-54页 |
3.3.2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54-55页 |
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 第55-61页 |
3.4.1 GDP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联度分析 | 第55-58页 |
3.4.2 人均GDP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贡献率 | 第58-60页 |
3.4.3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 | 第60-61页 |
3.5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 | 第61-71页 |
3.5.1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第61-64页 |
3.5.2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 | 第64-66页 |
3.5.3 弹性系数换算公式及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估计 | 第66-67页 |
3.5.4 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 第67-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环境分析 | 第72-98页 |
4.1 全球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第72-80页 |
4.1.1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 第72-75页 |
4.1.2 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分析 | 第75-78页 |
4.1.3 世界集装箱市场运力分析 | 第78-80页 |
4.2 美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第80-88页 |
4.2.1 美国的集装箱港口 | 第80-84页 |
4.2.2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 第84-85页 |
4.2.3 美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 | 第85-88页 |
4.3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 第88-93页 |
4.3.1 日本的经济状况 | 第89-90页 |
4.3.2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 | 第90-92页 |
4.3.3 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现状 | 第92-93页 |
4.5 中美日三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较研究 | 第93-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第98-122页 |
5.1 建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面临的问题 | 第98-99页 |
5.2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数学模型 | 第99-104页 |
5.2.1 灰色系统法GM(1,1)模型 | 第99-101页 |
5.2.2 戈珀资成长曲线法 | 第101-102页 |
5.2.3 趋势外推法 | 第102-103页 |
5.2.4 多项式回归方法 | 第103-104页 |
5.3 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与关联指数模型 | 第104-117页 |
5.3.1 解释变量GDP的合理变化区间 | 第107-109页 |
5.3.2 t检验和拟合多项式阶数的确定 | 第109-112页 |
5.3.3 基于Shapley值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 第112-117页 |
5.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 | 第117页 |
5.4 影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117-121页 |
5.4.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5.4.2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海港集装箱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4.3 海运货物集装箱装箱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我国沿海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 第122-157页 |
6.1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率的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第122-126页 |
6.1.1 我国大陆五大港口群体 | 第122-124页 |
6.1.2 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 第124-126页 |
6.2 饱和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第126-138页 |
6.2.1 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发展状况 | 第126-129页 |
6.2.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第129-130页 |
6.2.3 三和值法确定Logistic模型的初始值 | 第130-131页 |
6.2.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程序 | 第131-133页 |
6.2.5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第133-135页 |
6.2.6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 第135-138页 |
6.3 同步增长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GDP关联的指数模型 | 第138-147页 |
6.3.1 计量经济学的Panel Data平台 | 第138-142页 |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第142-144页 |
6.3.3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第144-146页 |
6.3.4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 第146-147页 |
6.4 高速增长型集装箱海港吞吐量的研究 | 第147-152页 |
6.4.1 大连港现象 | 第147-148页 |
6.4.2 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第148-151页 |
6.4.3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 第151-152页 |
6.5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 第152-1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57-1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7-158页 |
7.2 对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的建议 | 第158-160页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附录 论文中应用的数据 | 第170-179页 |
附表1 中国的投资与消费(1978-2011) | 第170-171页 |
附表2 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981-2013) | 第171页 |
附表3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 第171-172页 |
附表4 我国海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 第172-174页 |
附表5 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 第174-175页 |
附表6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港口 | 第175-176页 |
附表7 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 第176-177页 |
附表8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01-2010) | 第177-178页 |
附表9 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集装箱吞吐量(2000-2012) | 第178-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79-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