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制造工艺论文

表面彩色模型快速成形中着色数据的生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4-34页
    1.1 传统快速成形技术概述第14-25页
        1.1.1 快速成形技术的原理第14-20页
        1.1.2 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第20页
        1.1.3 快速成型技术的主要用途第20-21页
        1.1.4 国外RP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第21-23页
        1.1.5 国内RP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第23-25页
        1.1.6 RPM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5页
    1.2 彩色模型与表面彩色模型第25页
    1.3 彩色快速成形技术第25-30页
        1.3.1 彩色叠层实体制造技术第26-28页
        1.3.2 彩色立体光刻技术第28页
        1.3.3 彩色熔融沉积成形技术第28页
        1.3.4 彩色选择性烧结技术第28-29页
        1.3.5 彩色三维喷墨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第29页
        1.3.6 彩色三维打印成形技术第29-30页
    1.4 表面彩色模型快速成形中着色数据的生成第30-32页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页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2-34页
2 表面彩色模型的建模第34-72页
    2.1 描述表面彩色模型的几何外形的方法第34-37页
    2.2 彩色模型的表面颜色和纹理第37页
    2.3 描述表面彩色模型的表面细节的方法第37-40页
    2.4 可用于描述表面彩色模型的常用的文件格式第40-47页
        2.4.1 PLY格式第40-42页
        2.4.2 VRML格式第42-46页
        2.4.3 CSTL格式第46-47页
    2.5 进一步扩展STL格式,使其能描述表面上有纹理特征的表面彩色模型第47-70页
        2.5.1 ESTL格式中纹理图案的描述第48-54页
            2.5.1.1 矩形纹理图案的描述第48页
            2.5.1.2 光栅化三角片上的复杂纹理映射结果,获得三角形纹理图案第48-53页
            2.5.1.3 三角形纹理映射结果图案的描述第53-54页
        2.5.2 ESTL格式中对实体表面纹理特征的描述第54-59页
            2.5.2.1 从矩形纹理图案到三角片的简单纹理映射的描述第55-57页
            2.5.2.2 用三角形纹理图象描述三角片上的复杂纹理映射第57-58页
            2.5.2.3 多重纹理映射的描述第58-59页
        2.5.3 ESTL总体格式第59-62页
        2.5.4 纹理映射的交互指定方法第62-65页
            2.5.4.1 简单纹理映射的交互指定方法第62-64页
            2.5.4.2 复杂纹理映射的交互指定方法第64-65页
        2.5.5 用ESTL格式描述表面彩色模型的例子第65-70页
    2.6 表面彩色模型的建模方法第70-71页
    2.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3 表面彩色模型的切片第72-97页
    3.1 模型成形方向的选择第72-73页
    3.2 STL格式表示的单色模型的切片处理第73页
    3.3 表面彩色模型分层切片技术现状第73-75页
    3.4 表面彩色模型分层切片结果的编码表示第75-76页
    3.5 CSTL格式表示的表面彩色模型的切片处理第76-93页
        3.5.1 查找表面体素并确定其属性第76-89页
            3.5.1.1 三角片数据的预处理第76-77页
            3.5.1.2 建立层缓冲区并初始化第77页
            3.5.1.3 求三角片T与第i层的交集的轮廓多边形第77-82页
            3.5.1.4 搜索第i层内的边界体素第82-87页
            3.5.1.5 求三角片T与体素M的交集多边形P_(TIM)第87-89页
            3.5.1.6 求P_(TIM)的面积第89页
        3.5.2 内部填充第89-90页
        3.5.3 切片结果的压缩存储第90-92页
        3.5.4 切片实例第92-93页
    3.6 ESTL格式表示的表面彩色模型的切片处理第93-96页
        3.6.1 对于有纹理映射定义的三角片的切片处理方法第94-96页
        3.6.2 ESTL格式表示的表面彩色模型的切片处理实例第96页
    3.7 本章小结第96-97页
4 加厚彩色体数据中的着色层第97-107页
    4.1 引言第97-98页
    4.2 加厚处理的基本原理第98-99页
    4.3 加厚处理方法的改进第99-100页
    4.4 进一步改进第100-102页
    4.5 处理尺寸较大的体数据第102-104页
        4.5.1 实际体数据的压缩存储第102-103页
        4.5.2 构造局部体数据第103-104页
        4.5.3 逐层进行加厚处理第104页
        4.5.4 处理层尺寸更大的彩色体数据或处理B_Z更大的情况第104页
    4.6 加厚处理实例第104-106页
    4.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5 彩色体数据的半色调(halftone)处理第107-132页
    5.1 二维半色调技术简介第107-121页
        5.1.1 常用的数字半色调算法简介第109-112页
            5.1.1.1 弥散点有序抖动(dispersed-dot ordergd dither)第109页
            5.1.1.2 误差扩散(error diffusion)第109-112页
        5.1.2 基于细分(subdivision)的半色调算法简介第112-115页
            5.1.2.1 算法基础第112-113页
            5.1.2.2 对算法和处理结果的分析第113-115页
        5.1.3 对基于细分的半色调算法的改进第115-118页
            5.1.3.1 检测出现较大误差的情况并修改计算结果第115-116页
            5.1.3.2 随机化误差传播方向第116-117页
            5.1.3.3 处理尺寸较大的图象第117-118页
        5.1.4 对算法和半色调处理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第118-120页
            5.1.4.1 对随机数发生器的概率分布的测试第118页
            5.1.4.2 对采用不同半色调算法得到的半色调结果的统计分析第118-119页
            5.1.4.3 对带有内部边界的图象的处理情况第119-120页
        5.1.5 本节小结第120-121页
    5.2 彩色体数据的半色调处理第121-131页
        5.2.1 引言第121页
        5.2.2 用于处理灰度体数据的基于细分的半色调基本算法第121-124页
            5.2.2.1 灰度体数据的编码第122页
            5.2.2.2 用于处理灰度体数据的基于细分的半色调基本算法第122-123页
            5.2.2.3 对算法和处理结果的分析第123-124页
        5.2.3 对上述基于细分的半色调基本算法的改进第124-126页
            5.2.3.1 处理较大误差的情况第125页
            5.2.3.2 随机化误差传播方向第125页
            5.2.3.3 对尺寸较大的灰度体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第125-126页
        5.2.4 对彩色体数据进行半色调处理第126-128页
        5.2.5 半色调结果的压缩存储第128页
        5.2.6 计算实例第128-130页
        5.2.7 本节小结第130-131页
    5.3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6 实例第132-139页
    6.1 表面彩色模型的数字建模第132-133页
    6.2 表面彩色模型的分层切片第133-134页
    6.3 切片结果体数据的压缩存储第134-135页
    6.4 体数据中着色层的加厚第135页
    6.5 彩色体数据的半色调处理第135-137页
    6.6 半色调后的体数据的压缩存储第137-138页
    6.7 成形验证第138页
    6.8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第139-140页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5-146页
创新点摘要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以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为视角
下一篇: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