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14-20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4-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3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34-36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36-39页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6-37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2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 第39-56页 |
2.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 | 第39-44页 |
2.1.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 第39-42页 |
2.1.2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与整体部署 | 第42-44页 |
2.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工具 | 第44-49页 |
2.2.1 网络治理理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工具 | 第44-48页 |
2.2.2 同心同轴——社会治理与网络治理中国化的契合点 | 第48-49页 |
2.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征与功能 | 第49-56页 |
2.3.1 网络治理模式中社会组织的角色特征 | 第49-52页 |
2.3.2 网络治理模式中社会组织的功能 | 第52-56页 |
第3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兴起与发展 | 第56-79页 |
3.1 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的嬗变 | 第56-60页 |
3.1.1 从单中心秩序到多中心秩序 | 第57-58页 |
3.1.2 从人治到法治 | 第58-59页 |
3.1.3 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 第59-60页 |
3.1.4 从集权到分权 | 第60页 |
3.2 社会组织的生成与发展 | 第60-73页 |
3.2.1 中西方社会组织的生长历程与规律 | 第60-64页 |
3.2.2 社会组织的发展特征与现实发展状况 | 第64-73页 |
3.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回顾与现实状况 | 第73-79页 |
3.3.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溯源 | 第73-75页 |
3.3.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状况 | 第75-79页 |
第4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博弈分析与现实论证 | 第79-96页 |
4.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博弈分析 | 第79-90页 |
4.1.1 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的零和博弈 | 第79-81页 |
4.1.2 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的正和博弈 | 第81-83页 |
4.1.3 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的非公平性合作博弈 | 第83-84页 |
4.1.4 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的进化博弈 | 第84-90页 |
4.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博弈评价 | 第90-92页 |
4.2.1 网络合作治理所获取的超额收益 | 第90页 |
4.2.2 网络合作治理所需支付的成本 | 第90-91页 |
4.2.3 影响网络合作治理的其他因素 | 第91-92页 |
4.3 对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现实论证 | 第92-96页 |
4.3.1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现实可能性 | 第92-94页 |
4.3.2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现实必要性 | 第94-96页 |
第5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缺失与不足 | 第96-123页 |
5.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适应机制缺位 | 第96-103页 |
5.1.1 社会组织的主体合法性困境 | 第97-100页 |
5.1.2 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偏离 | 第100-101页 |
5.1.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流程堵塞 | 第101-103页 |
5.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信任机制缺失 | 第103-108页 |
5.2.1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偏低 | 第104-105页 |
5.2.2 社会组织内部成员间互信度亟待提升 | 第105-107页 |
5.2.3 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危机 | 第107-108页 |
5.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协调合作机制构建困境 | 第108-116页 |
5.3.1 合作信息的传递梗阻 | 第109-110页 |
5.3.2 合作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充分 | 第110-112页 |
5.3.3 参与合作治理的合法性疑虑 | 第112-113页 |
5.3.4 非对称性依赖的合作方式 | 第113-114页 |
5.3.5 合作收益的延迟性与倾斜性 | 第114-116页 |
5.3.6 合作拓展的局限性 | 第116页 |
5.4 对社会组织的扶持缺乏机制保障 | 第116-119页 |
5.4.1 制度供给相对滞后 | 第117页 |
5.4.2 资金扶持力度偏弱 | 第117-118页 |
5.4.3 综合培育未成体系 | 第118-119页 |
5.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网络维护机制尚未健全 | 第119-123页 |
5.5.1 化解治理主体间冲突的核心机制不完善 | 第119-121页 |
5.5.2 对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 | 第121-123页 |
第6章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第123-134页 |
6.1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 第123-131页 |
6.1.1 英国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 第123-127页 |
6.1.2 澳大利亚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 | 第127-130页 |
6.1.3 日本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力的措施 | 第130-131页 |
6.2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启示 | 第131-134页 |
6.2.1 取得认同是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先决条件 | 第131-132页 |
6.2.2 完善律法,提升立法层级是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的关键环节 | 第132页 |
6.2.3 建立平台、拓展政社间的合作联系是社会组织参与的重要内容 | 第132-134页 |
第7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 | 第134-160页 |
7.1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适应机制 | 第134-142页 |
7.1.1 确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 第135-136页 |
7.1.2 重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36-139页 |
7.1.3 对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活动进行流程再造 | 第139-142页 |
7.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信任机制 | 第142-145页 |
7.2.1 以全面的信息公开作为立信之法 | 第142-143页 |
7.2.2 以组织伦理道德建设作为守信之根 | 第143页 |
7.2.3 以提升组织自身能力作为强信之途 | 第143-145页 |
7.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作机制 | 第145-148页 |
7.3.1 搭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推进治理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 第145-146页 |
7.3.2 整合与利用合作资源,拓宽合作范围 | 第146-147页 |
7.3.3 消除合作治理的合法性疑虑 | 第147页 |
7.3.4 平等合作、公平收益 | 第147-148页 |
7.4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扶持机制 | 第148-155页 |
7.4.1 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系统的政治扶持体系 | 第148-150页 |
7.4.2 设计多渠道、多方位的经济扶持 | 第150-153页 |
7.4.3 统筹针对社会组织的综合培育体系 | 第153-155页 |
7.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网络维护机制 | 第155-160页 |
7.5.1 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模式 | 第156页 |
7.5.2 完善化解冲突的行政调解机制 | 第156-157页 |
7.5.3 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评估指标 | 第157-160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0-164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60-163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