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环境下政府话语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1.4.3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1.1 话语权 | 第24页 |
2.1.2 政府话语权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 | 第25-26页 |
2.2.2 福柯的话语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 | 第27-29页 |
3.网络舆论环境下政府话语权的演变 | 第29-32页 |
3.1 社会发展中话语权的结构变迁 | 第29页 |
3.2 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特征 | 第29-32页 |
3.2.1 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 第29页 |
3.2.2 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 第29-30页 |
3.2.3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的速效性和不可控性 | 第30页 |
3.2.4 网络舆论参与的平等性和主观性 | 第30-32页 |
4.网络舆论环境下政府话语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44页 |
4.1 网络舆论环境下政府话语权的成就 | 第32-33页 |
4.1.1 政府网络话语权意识逐渐提高 | 第32页 |
4.1.2 政府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 | 第32-33页 |
4.1.3 政府设立专职机构行使话语权 | 第33页 |
4.2 网络媒体时代下政府话语权面临的困境 | 第33-35页 |
4.2.1 话语权的分散带来话语整合困境 | 第33-34页 |
4.2.2 话语权的流变性带来话语管理困境 | 第34页 |
4.2.3 话语权的冲突带来调解困境 | 第34-35页 |
4.3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3.1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4.3.2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相对被动滞后 | 第36页 |
4.3.3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不恰当 | 第36页 |
4.3.4 政府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 | 第36-37页 |
4.3.5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4.3.6 政府有关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7-38页 |
4.4 在应对网络舆情上缺乏专业的人才技术人员 | 第38页 |
4.5 政府应对舆情的不足—以“雷洋案”案为例 | 第38-44页 |
5.政府加强话语权的应对策略 | 第44-49页 |
5.1 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加强政府话语权的对策 | 第44-46页 |
5.1.1 做好对话语的整合工作 | 第44-45页 |
5.1.2 转变对话方式 | 第45-46页 |
5.1.3 以利益协调为重点 | 第46页 |
5.1.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第46页 |
5.2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具体对策 | 第46-49页 |
5.2.1 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观念 | 第47页 |
5.2.2 转变对网络媒体的应用观念 | 第47页 |
5.2.3 增强信息沟通能力 | 第47-48页 |
5.2.4 提高网民的网络参与素质 | 第48页 |
5.2.5 政府应加强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制建设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