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潮土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第13-15页
        1.2.2 生物质炭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第15-16页
        1.2.3 生物质炭在土壤中含量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第16-17页
        1.2.4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7-18页
    1.3 研究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2页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影响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2.1 试验地概况第23-24页
        2.2.2 试验设计第24-25页
        2.2.3 生物质炭颗粒的分离第25页
        2.2.4 生物质炭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2.5 总有机碳含量测定第26-27页
        2.2.6 总无机碳含量测定第27页
        2.2.7 统计分析第27页
    2.3 结果第27-31页
        2.3.1 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本身有机碳第27-28页
        2.3.2 土壤总无机碳和土壤本身无机碳第28-29页
        2.3.3 土壤全碳与土壤本身全碳第29-30页
        2.3.4 土壤无机碳剖面分布第30-31页
    2.4 讨论第31-32页
        2.4.1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31-32页
        2.4.2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第32页
    2.5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来源的影响第34-42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第34页
        3.2.2 土壤有机碳分组第34-35页
        3.2.3 腐殖酸的提取和碳含量测定第35-36页
        3.2.4 土壤有机碳和腐殖酸δ~(13)C测定第36页
        3.2.5 土壤有机碳来源区分第36-37页
        3.2.6 统计分析第37页
    3.3 结果第37-39页
        3.3.1 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37-38页
        3.3.2 土壤有机碳来源(C_3/C_4)含量第38-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3.4.1 生物质炭对土壤本身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39页
        3.4.2 生物质炭对土壤本身有机碳来源的影响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第42-52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4.2.1 试验地概况第42-43页
        4.2.2 试验设计第43页
        4.2.3 溶解性有机碳的提取和含量的测定第43页
        4.2.4 溶解性有机碳组分的测定第43页
        4.2.5 统计分析第43页
    4.3 结果第43-48页
        4.3.1 土壤水分动态第43-44页
        4.3.2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第44-45页
        4.3.3 不同深度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第45-46页
        4.3.4 溶解性有机碳组分动态第46-47页
        4.3.5 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4.4 讨论第48-50页
        4.4.1 生物质炭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48-49页
        4.4.2 生物质炭对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第49-50页
    4.5 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生物质炭施入土壤5年后含量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第52-62页
    5.1 引言第52-5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53页
        5.2.2 生物质炭颗粒的分离第53页
        5.2.3 元素分析第53页
        5.2.4 土壤中生物质炭含量测定第53-54页
        5.2.5 固态~(13)C核磁共振光谱分析(~(13)C NMR)第54页
        5.2.6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54页
        5.2.7 扫描电镜(SEM)第54页
        5.2.8 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BET)第54-55页
        5.2.9 统计分析第55页
    5.3 结果第55-59页
        5.3.1 生物质炭含量第55页
        5.3.2 元素和无机碳含量第55-56页
        5.3.3 固态~(13)C核磁共振光谱第56-57页
        5.3.4 红外光谱分析第57-58页
        5.3.5 扫描电镜第58页
        5.3.6 比表面积和孔隙第58-59页
    5.4 讨论第59-61页
        5.4.1. 生物质炭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5.4.2. 生物质炭性质的变化第60-61页
    5.5 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62-70页
    6.1 引言第62-6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3页
        6.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63页
        6.2.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第63页
        6.2.3 作物产量的测定第63页
        6.2.4 统计分析第63页
    6.3 结果第63-65页
        6.3.1 土壤理化性质第63-64页
        6.3.2 作物产量第64-65页
    6.4 讨论第65-68页
        6.4.1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65-67页
        6.4.2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67-68页
        6.4.3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68页
    6.5 小结第68-7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4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70-71页
        7.1.1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第70页
        7.1.2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来源的影响第70页
        7.1.3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影响第70页
        7.1.4 生物质炭含量和理化性质在土壤中的变化第70-71页
        7.1.5 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第71页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71页
    7.3 展望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90页
致谢第90-92页
作者简介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基太阳能电池高低温交变应力失效机理及表征方法研究
下一篇:4H-SiC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噪声特性及可靠性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