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臂》《阴阳》《内经》与伤寒六经提纲病症的联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释经字 | 第14-20页 |
1.经字的本意 | 第14页 |
2.经字现代解读 | 第14-15页 |
3.经字在《伤寒论》中的解读 | 第15-20页 |
3.1 辨脉法的3个如经 | 第15-16页 |
3.2 平脉法的经说和绝经 | 第16-17页 |
3.3 辨太阳病脉证篇的13个经字 | 第17-19页 |
3.3.1 释3个过经 | 第17页 |
3.3.2 释3个经水 | 第17页 |
3.3.3 第8条的3个经字 | 第17-18页 |
3.3.4 释温经、经动、到经和随经 | 第18-19页 |
3.4 辨阳明病脉证的经字 | 第19页 |
3.5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的阴经、经尽、后经和一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释六经 | 第20-25页 |
1.六经的含义 | 第20-22页 |
2.六经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22-23页 |
3.经络皮部和六经学说的关系 | 第23页 |
4.《足臂》、《阴阳》和《内经》的经络学术特色 | 第23-25页 |
4.1《足臂》、《阴阳》经络学说的特色 | 第23-24页 |
4.2《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的特色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太阳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25-31页 |
3.1 释脉浮 | 第25-27页 |
3.1.1 脉字的释义 | 第25-26页 |
3.1.2 浮字的释义 | 第26-27页 |
3.2 太阳经病 | 第27-29页 |
3.2.1 释头项强痛 | 第27-28页 |
3.2.2 释恶寒 | 第28-29页 |
3.3 太阳腑病 | 第29-31页 |
3.3.1 太阳蓄水 | 第29-30页 |
3.3.2 太阳蓄血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阳明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31-36页 |
4.1 经络阳明 | 第31-32页 |
4.2 运气阳明 | 第32-33页 |
4.3 胃家释义 | 第33-34页 |
4.4 辨实义 | 第34-36页 |
4.4.1 手阳明主津与实 | 第34页 |
4.4.2 足阳明主血与实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少阳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36-41页 |
5.1 少阳排列 | 第36-37页 |
5.2 口苦释义 | 第37-38页 |
5.3 咽干释义 | 第38-39页 |
5.4 目眩释义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太阴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41-45页 |
6.1 释腹满而吐 | 第41-42页 |
6.1.1 从腹结穴、腹哀穴认识腹部 | 第41-42页 |
6.1.2 释腹满 | 第42页 |
6.2 释食不下 | 第42页 |
6.3 释自利益甚 | 第42-43页 |
6.4 释时腹自痛 | 第43页 |
6.5 释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第43-45页 |
6.5.1 释若下之 | 第43-44页 |
6.5.2 释必胸下结硬 | 第44-45页 |
第七章 少阴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45-49页 |
7.1 释脉微细 | 第45-46页 |
7.2 释但欲寐 | 第46-49页 |
7.2.1 释心肾不交与但欲寐 | 第46-49页 |
第八章 厥阴病提纲和经络学说的关系 | 第49-54页 |
8.1 厥字考证 | 第49-50页 |
8.2 论厥证 | 第50页 |
8.3 厥阴释义 | 第50-51页 |
8.4 消渴释义 | 第51页 |
8.5 释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 第51-52页 |
8.6 释饥而不欲食 | 第52-53页 |
8.7 释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第53-54页 |
第九章 从经络学说谈八纲辨证 | 第54-58页 |
9.1 阴阳 | 第54页 |
9.2 表里 | 第54-55页 |
9.3 寒热 | 第55-56页 |
9.4 虚实 | 第56-57页 |
9.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十章 谈经络“开阖枢”理论和伤寒六经的关系 | 第58-62页 |
10.1 经络学说观点看《灵枢·根结》 | 第58-59页 |
10.1.1 穴位和根结 | 第58-59页 |
10.1.2 足六经和开阖枢 | 第59页 |
10.1.3 阴阳失调对开阖枢的影响 | 第59页 |
10.2 经络学说的表里关系和阴阳离合论 | 第59-60页 |
10.3 经络学说和伤寒六经的早期影响 | 第60-61页 |
10.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