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与Zigbee协议 | 第12-19页 |
2.1 无线传感网概述 | 第12-13页 |
2.2 无线传感网的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2.3 IEEE802.15.4/Zigbee协议 | 第14-17页 |
2.3.1 IEEE 802.15.4 | 第14-15页 |
2.3.2 Zigbee协议 | 第15-17页 |
2.4 Z-Stack的体系结构 | 第17-18页 |
2.4.1 应用框架 | 第17页 |
2.4.2 操作系统抽象层 | 第17-18页 |
2.4.3 Z-Stack的辅助层次 | 第18页 |
2.5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区域高密度无线传感网的分析 | 第19-25页 |
3.1 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的拓扑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3.2 集中式拓扑结构及其典型设计 | 第20-21页 |
3.3 分布式拓扑结构及其典型设计 | 第21-23页 |
3.4 层次式拓扑结构及其典型设计 | 第23页 |
3.5 小结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区域高密度无线传感网的设计 | 第25-45页 |
4.1 总体设计概述 | 第25-28页 |
4.1.1 设计目标 | 第25页 |
4.1.2 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1.3 总体层次设计 | 第26-28页 |
4.2 LS-Sumlock系统的关键部分设计 | 第28-32页 |
4.2.1 “一区多PAN”的信道复用 | 第28-29页 |
4.2.2 改进型层次,集中式架构——多汇聚节点负载均衡 | 第29-30页 |
4.2.3 增强的中央节点——使用非WSN的思路解决WSN的问题 | 第30-32页 |
4.3 主要的跨层次操作 | 第32-34页 |
4.3.1 启动流程 | 第32页 |
4.3.2 主动请求 | 第32-33页 |
4.3.3 事件驱动 | 第33-34页 |
4.4 网络层协议设计 | 第34-39页 |
4.4.1 网络层程序架构 | 第34-35页 |
4.4.2 与上位的主接入服务器的Socket通讯协议 | 第35页 |
4.4.3 与下位集群头节点的串口通讯协议 | 第35-37页 |
4.4.4 域内同构网负载均衡(网络层) | 第37-39页 |
4.5 感知层(基于ZigBee的同构WSN)协议设计 | 第39-44页 |
4.5.1 节点无线(Over The Air,OTA)入网 | 第41页 |
4.5.2 传感网节点的NV空间或其它感知信息读写 | 第41-43页 |
4.5.3 域内同构网负载均衡(感知层部分) | 第43页 |
4.5.4 节点离开与加入 | 第43-44页 |
4.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区域高密度无线传感网的实现 | 第45-62页 |
5.1 硬件平台 | 第45-46页 |
5.1.1 应用层硬件 | 第45页 |
5.1.2 网络层硬件 | 第45-46页 |
5.1.3 感知层硬件 | 第46页 |
5.2 系统网络层实现 | 第46-56页 |
5.2.1 WSN网关的基础软件平台与配置情况 | 第47-48页 |
5.2.2 支持库与引擎的移植 | 第48-49页 |
5.2.3 WSN网关核心服务的实现 | 第49-56页 |
5.3 系统感知层实现 | 第56-61页 |
5.3.1 集群头节点(协调器)功能实现 | 第57-58页 |
5.3.2 叶节点功能实现 | 第58-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6.1 区域高密度WSN实验测试结果 | 第62-63页 |
6.2 区域高密度WSN仿真结果 | 第63-66页 |
6.3 应用层对接结果 | 第66-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69页 |
7.2 后续工作 | 第69-70页 |
7.3 未来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