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理论综述 | 第9-12页 |
1. 框架理论梳理 | 第9-10页 |
2. 建构媒介形象的新闻框架 | 第10页 |
3. 新闻框架的范畴和分类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梳理与研究问题 | 第12-17页 |
一、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二、志愿服务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意义 | 第12-15页 |
1. 志愿服务的西方源起 | 第12页 |
2. 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 第12-14页 |
3. 志愿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三、媒介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辩证关系 | 第15-16页 |
四、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抽样 | 第18-19页 |
四、类目建构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在1994年和2008年对志愿者的形象建构比较 | 第20-28页 |
一、建构志愿者形象的时代背景 | 第20-23页 |
1. 报道议题始终围绕国家政策 | 第20-22页 |
2. 报道议题趋向多元 | 第22-23页 |
二、志愿者年龄的变化 | 第23-25页 |
三、志愿者社会身份的变化 | 第25-28页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在1994年和2008年对志愿者的报道框架比较 | 第28-38页 |
一、从政治框架到生活框架 | 第28-32页 |
1. 消息来源的变化 | 第28-29页 |
2. 从政治话题到生活方式话题 | 第29-32页 |
二、从整体框架到个体框架 | 第32-38页 |
1. 报道体裁的变化 | 第32-33页 |
2. 人物特征的个体化 | 第33-35页 |
3. 价值取向的个体化 | 第35-3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一 内容分析编码表 | 第44-46页 |
附录二 内容分析样本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