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氧舱结构设计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3 压力容器轻量化研究 | 第17-20页 |
1.3.1 常规设计 | 第18-19页 |
1.3.2 分析设计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应力分类法的强度校核 | 第21-39页 |
2.1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2.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21页 |
2.1.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2.2 应力分类法简介 | 第22页 |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2-30页 |
2.3.1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22-24页 |
2.3.2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 第24-26页 |
2.3.3 边界条件 | 第26-29页 |
2.3.4 网格无关性测试 | 第29-30页 |
2.4 强度校核结果及应力分布分析 | 第30-36页 |
2.4.1 强度校核标准 | 第30-35页 |
2.4.2 应力校核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2.4.3 氧舱结构轻量化分析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基于极限载荷分析法的轻量化研究 | 第39-53页 |
3.1 极限载荷分析法简介 | 第39-40页 |
3.1.1 基本简化 | 第39-40页 |
3.1.2 屈服准则的选用 | 第40页 |
3.2 极限载荷计算方法简介 | 第40-41页 |
3.2.1 载荷的施加 | 第40页 |
3.2.2 确定准则 | 第40-41页 |
3.3 氧舱结构轻量化研究 | 第41-52页 |
3.3.1 利用有限元软件求解极限载荷 | 第41-42页 |
3.3.2 初始结构的极限载荷 | 第42-44页 |
3.3.3 初始结构中的应力对载荷变化的响应 | 第44-46页 |
3.3.4 减薄壳体后结构的极限载荷 | 第46-47页 |
3.3.5 减薄壳体后结构中应力对载荷变化的响应 | 第47-51页 |
3.3.6 极限载荷与壳体壁厚关系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局部结构承载能力研究 | 第53-63页 |
4.1 材料MPC模型 | 第53-57页 |
4.1.1 材料本构关系—MPC模型 | 第53-54页 |
4.1.2 Q345R的应力应变关系拟合曲线 | 第54-57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57-60页 |
4.2.1 几何模型简化及其参数 | 第57-58页 |
4.2.2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4.2.3 边界条件 | 第59页 |
4.2.4 求解设置 | 第59-60页 |
4.3 结构弹塑性的数值计算 | 第60-62页 |
4.3.1 加载过程变形规律 | 第60-61页 |
4.3.2 爆破压力确定及失效位置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平板矩形大开孔补强研究 | 第63-73页 |
5.1 平板中心矩形大开孔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5.1.1 平板中心矩形大开孔结构的简化及基本参数 | 第63页 |
5.1.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63-64页 |
5.1.3 单元选用及网格无关性测试 | 第64-65页 |
5.2 平板中心大开孔补强分析 | 第65-68页 |
5.2.1 内压作用下结构无补强时的计算结果 | 第65-66页 |
5.2.2 内压作用下加厚接管补强的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5.2.3 内压作用下补强圈补强的计算结果 | 第67页 |
5.2.4 内压作用下加强筋补强的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5.3 平板上偏心矩形大开孔计算模型 | 第68-72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68-69页 |
5.3.2 确定位移边界条件 | 第69页 |
5.3.3 加强筋结构尺寸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69-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1-83页 |
附件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