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弹性束”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我国控规的法定地位 | 第13页 |
·控规指标的重要作用 | 第13-15页 |
·控规发展历程与新形势 | 第15页 |
·控规弹性需求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深度 | 第16-17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 第17-23页 |
·弹性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概念辨析 | 第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国内外弹性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新城市主义”中的规划弹性理论 | 第18-19页 |
·“生态边缘”中的规划弹性理论 | 第19页 |
·土地使用兼容性 | 第19-20页 |
·规划失效 | 第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国内控规指标弹性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特征与弹性需求 | 第27-40页 |
·地块式传统指标控制特征及问题 | 第27-33页 |
·地块式传统控规指标特征 | 第27-29页 |
·地块式传统控规指标实施的问题 | 第29-33页 |
·面临频繁的被动调整 | 第29-31页 |
·控规严肃性受到挑战 | 第31-33页 |
·单元式指标控制特征及问题 | 第33-36页 |
·广州控制性规划导则 | 第33-35页 |
·广州控制性规划导则指标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控规指标弹性需求本质及弹性策略建立原则 | 第36-38页 |
·控规指标弹性需求本质 | 第36-38页 |
·改变指标的精确属性以适应城市发展不确定性 | 第36-37页 |
·改变指标的利益静态设定以适应动态市场环境 | 第37页 |
·建立公共利益保障与开发收益增加的联动关系 | 第37-38页 |
·控规指标弹性策略的原则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国内外相关规划指标弹性的借鉴研究 | 第40-58页 |
·相关弹性规划方法综合比较研究 | 第40-49页 |
·PUD | 第40-42页 |
·绩效区划(表性规划) | 第42-43页 |
·激励性区划 | 第43-44页 |
·开发权转移 | 第44-45页 |
·开发费与土地溢价 | 第45-46页 |
·香港发展规划修订规则 | 第46-47页 |
·其它相关规划弹性方法 | 第47-48页 |
·相关规划方法弹性控制要素小结 | 第48-49页 |
·相关规划方法优缺点分析 | 第49-53页 |
·相关规划方法优缺点分析 | 第49-52页 |
·相关规划方法优缺点小结 | 第52-53页 |
·相关规划方法中国适用性分析 | 第53-57页 |
·相关规划方法中国适用性分析 | 第53-55页 |
·相关规划方法中国适用性分析小结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弹性束策略 | 第58-77页 |
·弹性束的概念与内涵 | 第58-63页 |
·弹性束的有限性 | 第58-61页 |
·限的必要性 | 第58-59页 |
·“限”的内涵 | 第59-61页 |
·弹性束的“弹性均衡” | 第61-62页 |
·弹性均衡的必要性 | 第61页 |
·弹性均衡的内涵 | 第61-62页 |
·弹性束的概念与内涵 | 第62-63页 |
·弹性束的建构与运行 | 第63-66页 |
·弹性束建构 | 第64-66页 |
·弹性束空间单元划定 | 第64页 |
·诉求及需求前置研究 | 第64-65页 |
·指标弹性束设定 | 第65-66页 |
·弹性束运行 | 第66页 |
·弹性束的控制要素 | 第66-72页 |
·“弹性束”控制要素筛选 | 第67-68页 |
·“弹性束” 指标构成 | 第68-70页 |
·公共利益内涵与指标体现 | 第68-69页 |
·开发收益内涵与指标体现 | 第69页 |
·“弹性束” 指标构成 | 第69-70页 |
·“弹性束” 指标分层设定 | 第70-72页 |
·导控分层 | 第70-71页 |
·管理分级 | 第71-72页 |
·弹性束的弹性规则 | 第72-76页 |
·导控技术工具 | 第72-73页 |
·基本目标 | 第72页 |
·技术工具 | 第72-73页 |
·运行机制平台 | 第73-76页 |
·利益协商机制 | 第73-74页 |
·动态评估机制 | 第74-75页 |
·动态维护机制 | 第75页 |
·其它保障机制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弹性束”策略模拟应用及拓展思考 | 第77-105页 |
·案例背景 | 第77-83页 |
·沿山路 水湾片区现状概况 | 第78-81页 |
·区位概况 | 第78-79页 |
·现有土地利用情况 | 第79-80页 |
·利益主体现状构成 | 第80页 |
·现状公共利益空间载体 | 第80-81页 |
·片区发展愿景 | 第81-83页 |
·自上而下的发展要求 | 第81-82页 |
·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 | 第82-83页 |
·现行法定图则问题 | 第83-87页 |
·法定图则编制情况 | 第83-84页 |
·法定图则的不适应 | 第84-87页 |
·现实矛盾 | 第84-86页 |
·对矛盾的不适应 | 第86-87页 |
·“弹性束”模拟建构 | 第87-96页 |
·弹性束空间单元划定 | 第87-88页 |
·“弹性束” 指标设定 | 第88-96页 |
·常住人口和工作人口的设定 | 第88-89页 |
·“弹性束”轴的确定 | 第89-90页 |
·“弹性束”指标初始设定 | 第90-92页 |
·弹性规则的设定 | 第92-94页 |
·沿山路-水湾单元“弹性束”导控图件 | 第94-96页 |
·“弹性束”模拟运行 | 第96-102页 |
·对现有问题的应对思路 | 第96-97页 |
·弹性规则的模拟应用 | 第97-102页 |
·解决大南山隧道贯通的阻碍 | 第97-98页 |
·调适水湾村改造提高开发量的诉求 | 第98-100页 |
·满足产业片区配套餐饮及商业娱乐需求 | 第100-101页 |
·避免临山优质景观受到旺盛开发需求的冲击 | 第101-102页 |
·拓展思考 | 第102-104页 |
·标准确定的相关研究支撑 | 第102页 |
·新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应用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图表清单 | 第111-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