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的整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小洲村正在进入公众视野 | 第11页 |
·小洲村的建筑与景观风貌岌岌可危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洲村的历史沿革 | 第18-23页 |
·总体特色 | 第18-19页 |
·起源与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起源 | 第19页 |
·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格局演变 | 第21-22页 |
·建村到建国前 | 第21页 |
·建国后至今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页 |
本章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 第23-32页 |
·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 第23-25页 |
·村落规模 | 第23页 |
·格局形成 | 第23页 |
·村落格局 | 第23-25页 |
·地形利用 | 第25页 |
·由水而生的空间形态 | 第25-31页 |
·水系网络形态 | 第26-28页 |
·组团布局形态 | 第28页 |
·街巷网络形态 | 第28-30页 |
·建筑布局形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本章注释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小洲村的建筑风貌与景观风貌 | 第32-72页 |
·建筑风貌 | 第32-53页 |
·建筑层数 | 第32-33页 |
·建筑结构 | 第33-34页 |
·建筑功能 | 第34-35页 |
·建筑质量 | 第35-36页 |
·建筑年代 | 第36-37页 |
·建筑历史价值 | 第37-38页 |
·传统公共建筑与特色建筑 | 第38-53页 |
·景观风貌 | 第53-58页 |
·空间结构 | 第53-54页 |
·广场类型 | 第54页 |
·街巷类型 | 第54-56页 |
·节点类型 | 第56-57页 |
·绿化类型 | 第57-58页 |
·历史沿革对建筑与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历史沿革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历史沿革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59页 |
·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对建筑与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 第59页 |
·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文化艺术对建筑与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60-63页 |
·传统文化艺术 | 第60-62页 |
·现代文化艺术 | 第62页 |
·文化艺术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 第62页 |
·文化艺术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62-63页 |
·产业变迁对建筑与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63-70页 |
·产业变迁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 第63页 |
·产业变迁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 第63页 |
·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 第63-65页 |
·发展概念和出路探讨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本章注释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的整治策略 | 第72-86页 |
·整治原则 | 第72页 |
·指导思想 | 第72页 |
·整治原则 | 第72页 |
·整治要求、要点、适用范围 | 第72-74页 |
·整治要求 | 第72-73页 |
·整治要点 | 第73-74页 |
·适用范围 | 第74页 |
·细则 | 第74-85页 |
·整体格局 | 第74页 |
·空间形态 | 第74-78页 |
·建筑风貌 | 第78-79页 |
·景观风貌 | 第79-82页 |
·公共设施与市政设施 | 第82-84页 |
·管理机构与管理措施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页 |
本章注释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的整治设计 | 第86-129页 |
·规划总述 | 第86-89页 |
·概念简述 | 第86-87页 |
·人群需求分析 | 第87-89页 |
·整体格局 | 第89-94页 |
·空间形态 | 第94-99页 |
·建筑风貌 | 第99-121页 |
·集散配套区 | 第99-110页 |
·通用单元设计 | 第110-113页 |
·构造手法 | 第113-115页 |
·艺术工作室整治案例 | 第115-121页 |
·景观风貌 | 第121-128页 |
·孖涌赏荔与穗乔简公祠西侧片区 | 第121-125页 |
·构造手法 | 第125-127页 |
·艺术工作室整治案例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页 |
本章注释 | 第128-129页 |
结语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29页 |
意见 | 第129-130页 |
不足 | 第130页 |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附表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