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 前言 | 第15-22页 |
| 1.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和危害 | 第15-16页 |
| 2.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机制假说 | 第16-17页 |
| 3.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学模型 | 第17-18页 |
| 4.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 第18-19页 |
| 5.多巴胺D3受体(D3R)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 第19-20页 |
| 6.选择性D3R配体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 (一)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动物模型 | 第24-26页 |
| (二)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 (三)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 第27-30页 |
| (四)条件性回避反应模型 | 第30页 |
| (五)阿朴吗啡诱发小鼠低体温模型 | 第30-31页 |
| (六)Y-QA31不良反应研究 | 第31-32页 |
| (七)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 第32-34页 |
| 三、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66页 |
| (一)Y-QA31对精神分裂症阳性样症状的抑制作用 | 第35-38页 |
| (二)Y-QA31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动物模型的作用 | 第38-39页 |
| (三)Y-QA31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作用 | 第39-46页 |
| (四)Y-QA31对小鼠条件性回避反应的作用 | 第46-47页 |
| (五)Y-QA31对APO诱发小鼠低体温的作用 | 第47-48页 |
| (六)Y-QA31不良反应研究 | 第48-51页 |
| (七)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 第51-66页 |
| 讨论 | 第66-75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 综述 | 第86-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 第103-14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1-142页 |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