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村金融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农村金融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农村经济增长内涵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农村金融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34页 |
3.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3.1.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供给情况 | 第23-25页 |
3.1.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3.2.1 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 第26页 |
3.2.2 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 第26-29页 |
3.2.3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加强 | 第29-30页 |
3.2.4 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 第30页 |
3.2.5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3.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太传统 | 第31页 |
3.3.2 非正规金融规范性缺乏 | 第31-32页 |
3.3.3 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不佳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34-44页 |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选取 | 第34-35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34页 |
4.1.2 模型选取 | 第34-35页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第35-37页 |
4.2.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第35页 |
4.2.2 数据选取的原则 | 第35页 |
4.2.3 研究指标的选取 | 第35-37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7-43页 |
4.3.1 研究模型构建 | 第37页 |
4.3.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37-38页 |
4.3.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8-39页 |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9-40页 |
4.3.5 VAR模型的检验 | 第40-43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的建议 | 第44-48页 |
5.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 | 第44-46页 |
5.1.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第44-45页 |
5.1.2 着力拓宽融资渠道 | 第45页 |
5.1.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45-46页 |
5.2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 第46-47页 |
5.2.1 为农村金融提供良好的初始条件 | 第46页 |
5.2.2 增加农村现有金融存量 | 第46-47页 |
5.2.3 推动农村金融阶段性发展 | 第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