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土地与土地流转 | 第18页 |
2.1.2 土地合作 | 第18-19页 |
2.2 主要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页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20-21页 |
3 益源合作社土地合作新模式 | 第21-28页 |
3.1 益源合作社的简介 | 第21页 |
3.2 益源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3.3 益源合作社土地合作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22-24页 |
3.3.1 经营管理机制 | 第22-23页 |
3.3.2 风险防范机制 | 第23页 |
3.3.3 利益分配机制 | 第23-24页 |
3.3.4 社会保障机制 | 第24页 |
3.4 益源合作社土地合作新模式的功能 | 第24-27页 |
3.4.1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24-25页 |
3.4.2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 第25-26页 |
3.4.3 促进农民增收 | 第26页 |
3.4.4 推进“四个覆盖” | 第26-27页 |
3.5 益源合作社土地合作新模式与土地流转的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3.5.1 农民主体地位和从业不同 | 第27页 |
3.5.2 流转与合作的期限不同 | 第27页 |
3.5.3 利益分配方式的不同 | 第27页 |
3.5.4 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同 | 第27-28页 |
4 益源合作社土地合作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4.1 经营管理方面 | 第28-29页 |
4.1.1 土地合作规模较小 | 第28页 |
4.1.2 土地合作经营粗糙、管理松散 | 第28-29页 |
4.1.3 社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 第29页 |
4.2 风险防范方面 | 第29-30页 |
4.2.1 土地尚未全部参加土地保险 | 第29-30页 |
4.2.2 土地风险保证金制度不健全 | 第30页 |
4.3 利益分配方面 | 第30-31页 |
4.3.1 财务管理不规范 | 第30-31页 |
4.3.2 内部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 第31页 |
4.4 社会保障方面 | 第31-32页 |
5 土地合作新模式存在问题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32-38页 |
5.1 益源合作社的调查情况 | 第32页 |
5.2 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32-35页 |
5.2.1 人力因素的总体状况 | 第32-34页 |
5.2.2 生产物质因素的总体状况 | 第34页 |
5.2.3 制度因素的总体状况 | 第34-35页 |
5.3 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评价 | 第35-38页 |
5.3.1 人力因素 | 第35-36页 |
5.3.2 生产物质因素 | 第36页 |
5.3.3 制度因素 | 第36页 |
5.3.4 政府因素 | 第36-38页 |
6 对策建议 | 第38-42页 |
6.1 扩大土地合作规模,重点发展合作社的特色产品 | 第38-39页 |
6.1.1 扩大组织规模 | 第38页 |
6.1.2 扩大生产规模 | 第38页 |
6.1.3 扩大市场规模 | 第38-39页 |
6.2 加强土地合作社员的生产技能培训,雇佣和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 第39页 |
6.3 增加土地合作的物质资源,完善生产服务设施建设 | 第39页 |
6.4 推动土地合作规范化发展,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 第39-40页 |
6.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有力的政治环境保障 | 第40-42页 |
6.5.1 政府的法律保护 | 第40页 |
6.5.2 政府的资金支持 | 第40页 |
6.5.3 政府的优惠政策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