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3.1 伺服系统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3.2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3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最新研究动向 | 第12-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控制策略及电流控制方法 | 第15-20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结构与分类 | 第15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2.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 第17-18页 |
2.3.1 矢量控制 | 第17页 |
2.3.2 直接转矩控制 | 第17-18页 |
2.3.3 两种控制方案的比较 | 第18页 |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控制方法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及其建模仿真 | 第20-32页 |
3.1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3.1.1 电压空间矢量定义 | 第20页 |
3.1.2 空间电压的合成 | 第20-22页 |
3.1.3 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 第22-23页 |
3.1.4 基本电压空间的作用时间 | 第23-24页 |
3.2 三环调节器设计 | 第24-26页 |
3.2.1 电流环设计 | 第24-25页 |
3.2.2 速度环设计 | 第25-26页 |
3.2.3 位置环设计 | 第26页 |
3.3 系统建模 | 第26-31页 |
3.3.1 速度伺服系统的建模 | 第27-29页 |
3.3.2 位置伺服系统的建模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2-45页 |
4.1 系统硬件结构 | 第32-33页 |
4.2 控制板 | 第33-41页 |
4.2.1 电源电路 | 第33-34页 |
4.2.2 DSP电路 | 第34-35页 |
4.2.3 FPGA电路 | 第35页 |
4.2.4 通信电路 | 第35-36页 |
4.2.5 旋转变压器激磁及解码电路 | 第36-38页 |
4.2.6 位置反馈检测电路 | 第38-39页 |
4.2.7 逻辑接口电平转换电路 | 第39-40页 |
4.2.8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 第40-41页 |
4.3 驱动板 | 第41-43页 |
4.3.1 电源电路 | 第41-42页 |
4.3.2 驱动电路 | 第42-43页 |
4.3.3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 第43页 |
4.4 连接板 | 第43-44页 |
4.5 主功率器件 | 第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5-54页 |
5.1 软件设计平台 | 第45页 |
5.2 软件工程结构 | 第45-46页 |
5.3 软件总体结构 | 第46-47页 |
5.4 中断服务子程序 | 第47-49页 |
5.5 控制算法 | 第49-51页 |
5.6 Q格式和正余弦产生 | 第51-52页 |
5.7 保护功能 | 第52页 |
5.8 FPGA时序仿真 | 第52-5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6.1 电流环测试 | 第54-55页 |
6.2 转速环测试 | 第55-57页 |
6.2.1 高速性能 | 第55-56页 |
6.2.2 低速性能 | 第56-57页 |
6.3 位置环测试 | 第57-58页 |
6.3.1 速度限幅值对位置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7页 |
6.3.2 位置阶跃测试 | 第57-58页 |
6.4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5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59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