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光学摄影媒体的萌芽 | 第7页 |
1.1.2 中国摄影教育的兴起 | 第7-8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二章 1945至1949年期间我国摄影创作的技术环境 | 第11-18页 |
2.1 相机与感光材料的现状 | 第11-14页 |
2.1.1 相机的性能与来源 | 第11-12页 |
2.1.2 耗材的性能与来源 | 第12-13页 |
2.1.3 闪光器材的现状 | 第13-14页 |
2.2 洗印技术的现状 | 第14-18页 |
2.2.1 暗房条件与药品 | 第14-16页 |
2.2.2 放大机的普遍使用 | 第16页 |
2.2.3 制版与印刷技术 | 第16-18页 |
第三章 1945至1949年期间我国摄影创作的作者分析 | 第18-37页 |
3.1 民间照相业的现状 | 第18页 |
3.2 解放区的摄影创作队伍 | 第18-29页 |
3.2.1 摄影机构 | 第19-20页 |
3.2.2 摄影培训班 | 第20-21页 |
3.2.3 摄影创作人员 | 第21-29页 |
3.3 国统区的重要摄影基地与代表人物 | 第29-37页 |
3.3.1 北平 | 第29页 |
3.3.2 上海 | 第29-30页 |
3.3.3 重庆 | 第30-31页 |
3.3.4 国统区的摄影代表人物 | 第31-37页 |
第四章 1945至1949年期间我国摄影创作的类型分析 | 第37-46页 |
4.1 新闻摄影 | 第37-41页 |
4.1.1 战争摄影 | 第37-39页 |
4.1.2 民生摄影 | 第39-40页 |
4.1.3 体育与娱乐摄影 | 第40-41页 |
4.2 教育摄影 | 第41-42页 |
4.2.1 西方电化教育的启示 | 第41页 |
4.2.2 教育摄影的创作 | 第41-42页 |
4.2.3 广告海报摄影 | 第42页 |
4.3 艺术摄影 | 第42-46页 |
4.3.1 风光摄影 | 第42-43页 |
4.3.2 人像摄影 | 第43-44页 |
4.3.3 广告海报摄影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摄影创作的观念与应用 | 第46-53页 |
5.1 创作观念 | 第46-47页 |
5.1.1 写意性创作观念的表现 | 第46页 |
5.1.2 纪实性创作观念的表现 | 第46-47页 |
5.2 纪实性摄影应用 | 第47-49页 |
5.2.1 知识普及 | 第47-48页 |
5.2.2 景观反映 | 第48-49页 |
5.2.3 考古发现 | 第49页 |
5.3 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华的摄影创作及其影响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