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前言 | 第9-16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不足点 | 第14-16页 |
| (一)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三)不足点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6-26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16-18页 |
| 二、列宁、斯大林的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18-21页 |
| (一)“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 | 第18-19页 |
| (二)合作社是“过渡到新制度方面”的好形式 | 第19页 |
| (三)合作制必须始终坚持自愿原则 | 第19页 |
| (四)政府必须“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惠” | 第19-20页 |
| (五)“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 | 第20页 |
| (六)“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就要大力发展合作社” | 第20-21页 |
|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合作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21-26页 |
| (一)传统文化对农民互助合作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二)近代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26-35页 |
| 一、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萌芽 | 第26-28页 |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发展 | 第28-30页 |
|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基本形成 | 第30-33页 |
| 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趋于成熟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35-45页 |
|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过渡阶段的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35-36页 |
| 二、初级社逐步展开阶段的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36-39页 |
| 三、高级社兴起和推进阶段的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39-40页 |
| 四、人民公社时期的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40-45页 |
| 第四章 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 | 第45-53页 |
| 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5-49页 |
| (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 第45-46页 |
| (二)“发展合作社的原则是自愿互利” | 第46-47页 |
| (三)采取由低级向高级稳步前进的办法 | 第47-48页 |
| (四)发展合作社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 第48-49页 |
| 二、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49-53页 |
| (一)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 | 第49-50页 |
|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50-51页 |
| (三)推广和普及了从实际出发的农村工作方法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3-58页 |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组织思想 | 第54-55页 |
| 二、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要不断与时俱进 | 第55-56页 |
| 三、创新农民合作组织思想实现的现实路径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