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油气混输管道内腐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2章 油气混输管道腐蚀综述 | 第11-28页 |
2.1 CO_2腐蚀 | 第11-17页 |
2.1.1 CO_2腐蚀机理 | 第11-14页 |
2.1.2 CO_2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2.1.3 CO_2腐蚀的防护 | 第16-17页 |
2.2 H_2S腐蚀 | 第17-22页 |
2.2.1 H_2S腐蚀机理 | 第17-18页 |
2.2.2 H_2S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2.2.3 H_2S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 第21页 |
2.2.4 H_2S腐蚀防护 | 第21-22页 |
2.3 多相流腐蚀 | 第22-27页 |
2.3.1 多相流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2 多相流流动腐蚀机理 | 第23-24页 |
2.3.3 段塞流型下的腐蚀效应 | 第24-26页 |
2.3.4 多相流腐蚀的控制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油气混输管道内腐蚀数值模拟研究 | 第28-43页 |
3.1 OLGA软件说明 | 第28页 |
3.2 OLGA腐蚀模型 | 第28-32页 |
3.2.1 Norsok M506模型 | 第29-30页 |
3.2.2 De Waard95模型 | 第30-31页 |
3.2.3 IFE顶部腐蚀(top-of-line)模型 | 第31-32页 |
3.3 PVTsim软件说明 | 第32页 |
3.4 多相流油气混输管道内腐蚀仿真基础数据 | 第32-36页 |
3.4.1 OLGA软件管道腐蚀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4.2 PVTsim20软件介质物性计算 | 第35-36页 |
3.5 管线网格密度对仿真结果无关性分析 | 第36页 |
3.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74页 |
4.1 混输管道简化模型建立 | 第43页 |
4.2 运行参数对混输管道内腐蚀的影响 | 第43-55页 |
4.2.1 出口压力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44-47页 |
4.2.2 入口温度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47-49页 |
4.2.3 处理量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49-52页 |
4.2.4 CO_2分压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52-55页 |
4.3 介质组分对混输管道的影响 | 第55-62页 |
4.3.1 含水量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55-57页 |
4.3.2 氯离子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57-58页 |
4.3.3 气液比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58-62页 |
4.4 地形条件对混输管道内腐蚀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1 上坡倾角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62-64页 |
4.4.2 下坡倾角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64-65页 |
4.5 不同管道类型对内腐蚀的影响 | 第65-68页 |
4.5.1 管径对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 | 第65-68页 |
4.6 基于灰色理论的混输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68-72页 |
4.6.1 灰色关联法概述 | 第68-71页 |
4.6.2 混输管道内腐蚀因素影响权重分析 | 第71-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混输多相流混输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 | 第74-83页 |
5.1 多相流管线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概述 | 第74-76页 |
5.1.1 评价过程 | 第74-76页 |
5.2 油气水多相流混输管线直接评价关键技术实例分析 | 第76-82页 |
5.2.1 预评价 | 第76-77页 |
5.2.2 间接检查 | 第77-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3-85页 |
6.1 小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