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妇产科论文

穴位埋线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2页
一般资料第12-18页
    1 病例来源第12页
    2 诊断标准第12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2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2页
    3 纳入标准第12-13页
    4 排除标准第13页
    5 剔除标准第13页
    6 脱落标准第13页
    7 分组方法第13-14页
    8 治疗方法第14-16页
        8.1 B组:穴位埋线组第14-15页
        8.2 C组:穴位贴敷组第15-16页
        8.3 D组:口服布洛芬组第16页
        8.4 A组:穴位埋线配合穴位贴敷组第16页
    9 观察指标第16-17页
        9.1 痛经症状积分评价第16页
        9.2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第16-17页
        9.3 疼痛VAS评分第17页
    10 疗效判断标准第17页
    11 统计处理第17-18页
结果第18-26页
    1 一般资料比较第18-20页
        1.1 年龄比较第18页
        1.2 病程比较第18-19页
        1.3 初潮年龄比较第19页
        1.4 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比较第19-20页
        1.5 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第20页
        1.6 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比较第20页
    2 观察指标比较第20-25页
        2.1 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第20-23页
        2.2 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第23-24页
        2.3 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第24-25页
        2.4 疗效比较第25页
    3 安全性评价第25-26页
讨论第26-38页
    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第26-29页
        1.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26-28页
        1.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方法第28-29页
    2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第29-32页
        2.1 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第29页
        2.2 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第29页
        2.3 痛经的中医治疗方法第29-32页
    3 穴位贴敷疗法的选择依据第32-33页
        3.1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第32页
        3.2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第32-33页
    4 穴位埋线疗法的选择依据第33页
        4.1 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第33页
        4.2 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第33页
        4.3 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第33页
    5 治疗穴位的选择依据第33-34页
        5.1 穴位埋线所选穴位的选择依据第34页
        5.2 穴位贴敷所选穴位的选择依据第34页
    6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依据第34-35页
    7 研究结果分析第35-37页
        7.1 痛经症状积分比较第35页
        7.2 痛经症状持续时间比较第35页
        7.3 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第35页
        7.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35-36页
        7.5 疼痛VAS评分比较第36页
        7.6 疗效比较第36页
        7.7 穴位埋线组与穴位贴敷组比较第36-37页
    8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37-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文献综述第43-53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LP-1抑制内皮细胞间充质化及Compound 21调控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碱木质素的改性及对Pb2+、Cu2+的吸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