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 杜鹃兰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1 杜鹃兰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9页 |
1.1.2 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2 杜鹃兰的地理分布及资源状况 | 第10页 |
1.3 杜鹃兰本草考证 | 第10-11页 |
1.4 杜鹃兰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 第11-14页 |
1.4.1 杜鹃兰的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1.4.2 杜鹃兰的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1.4.3 杜鹃兰的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1.5 杜鹃兰的繁殖栽培技术 | 第14-15页 |
1.5.1 杜鹃兰的繁殖技术 | 第14-15页 |
1.5.2 杜鹃兰的栽培技术 | 第15页 |
1.6 杜鹃兰的解剖学研究 | 第15-16页 |
2 杜鹃兰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2.1 杜鹃兰假鳞茎的形态发生 | 第18页 |
2.2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的结构比较 | 第18页 |
2.3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8-21页 |
2.3.1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2.3.2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3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内源激素(IAA、CTK、ABA、GA3)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40页 |
1 杜鹃兰假鳞茎的形态发生过程 | 第21-23页 |
1.1 假鳞茎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 | 第21-22页 |
1.2 假鳞茎发生过程的显微结构变化 | 第22-23页 |
1.3 小结 | 第23页 |
2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的结构差异 | 第23-25页 |
2.1 新老假鳞茎的显微结构 | 第23页 |
2.2 新老假鳞茎的维管束比较 | 第23-25页 |
2.3 小结 | 第25页 |
3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的生理差异 | 第25-40页 |
3.1 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差异 | 第25-28页 |
3.1.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1.2 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 | 第26-28页 |
3.2 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差异 | 第28-30页 |
3.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8页 |
3.2.2 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 第28-30页 |
3.3 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IAA、CTK、GA3和ABA)含量的变化与差异 | 第30-38页 |
3.3.1 IAA含量的变化与差异分析 | 第30-32页 |
3.3.2 CTK含量的变化与差异分析 | 第32-34页 |
3.3.3 GA3含量的变化与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3.3.4 ABA含量的变化与差异分析 | 第35-37页 |
3.3.5 新老假鳞茎中内源激素比例的变化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0-44页 |
1 讨论 | 第40-43页 |
1.1 杜鹃兰假鳞茎的形态发生过程 | 第40页 |
1.2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的结构差异 | 第40-41页 |
1.3 杜鹃兰新老假鳞茎的生理差异 | 第41-43页 |
1.3.1 杜鹃兰新生假鳞茎不同发育时期新老假鳞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差异分析 | 第41页 |
1.3.2 杜鹃兰新生假鳞茎发育过程中新老假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差异 | 第41-42页 |
1.3.3 杜鹃兰新生假鳞茎发育过程中新老假鳞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差异 | 第42-43页 |
2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以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