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1-12页 |
1.2.1 景观美学 | 第11页 |
1.2.2 风景道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5.1 关于景观美学的研究 | 第16-18页 |
1.5.2 关于风景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8-20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2 关中环线长安区段沿线景观空间建设现状 | 第24-46页 |
2.1 基本概况 | 第24-27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2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5-26页 |
2.1.3 旅游资源 | 第26-27页 |
2.2 空间要素构成及分布 | 第27-34页 |
2.2.1 农田 | 第29页 |
2.2.2 果林 | 第29-30页 |
2.2.3 林地 | 第30-31页 |
2.2.4 水域 | 第31页 |
2.2.5 村庄 | 第31-33页 |
2.2.6 城镇 | 第33-34页 |
2.3 景观类型及构成特征 | 第34-41页 |
2.3.1 景观类型 | 第34页 |
2.3.2 景观构成特征 | 第34-41页 |
2.4 交通组织现状 | 第41-43页 |
2.4.1 交通方式 | 第41-42页 |
2.4.2 交通线路组织 | 第42-43页 |
2.4.3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 第43页 |
2.5 旅游服务设施现状 | 第43-44页 |
2.6 小结 | 第44-46页 |
3 基于景观美学的关中环线长安区段沿线空间景观分析 | 第46-74页 |
3.1 空间景观构成框架 | 第46-53页 |
3.1.1 景观美学的审美层面 | 第46-48页 |
3.1.2 空间景观的框架 | 第48-53页 |
3.2 关中环线长安区段沿线景观现状分析 | 第53-73页 |
3.2.1 形式美角度下的景观分析 | 第53-67页 |
3.2.2 时空美角度下的景观分析 | 第67-72页 |
3.2.3 意境美角度下的景观分析 | 第72-73页 |
3.3 小结 | 第73-74页 |
4 关中环线长安区段沿线景观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74-100页 |
4.1 景观与空间的内在联系 | 第74-75页 |
4.2 现状景观问题的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75-97页 |
4.2.1 形式美角度下的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75-87页 |
4.2.2 时空美角度下的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87-94页 |
4.2.3 意境美角度下的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94-95页 |
4.2.4 空间服务设施的空间问题成因解析 | 第95-97页 |
4.3 小结 | 第97-100页 |
5 关中旅游环线长安区段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0-122页 |
5.1 构建景观美的精神:意境美——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第100-103页 |
5.1.1 营造山水格局的生态美——维护空间格局 | 第100-102页 |
5.1.2 维护地域景观的原型美——划分空间主题片区 | 第102-103页 |
5.2 塑造景观美的艺术:体验美——空间系统优化策略 | 第103-111页 |
5.2.1 塑造景观序列的动态美——优化空间组合 | 第103-106页 |
5.2.2 筑建景观视觉的趣味美——对等视景空间位置 | 第106-108页 |
5.2.3 营造景观季相的丰富美——平衡植物布局 | 第108-111页 |
5.3 奠定景观美的基石:形式美——空间场所感营造策略 | 第111-116页 |
5.3.1 打造景观层次的复合美——建立空间关联 | 第112-113页 |
5.3.2 引导景观形态的曲直美——对应空间形态 | 第113-115页 |
5.3.3 创造景观尺度的舒适美——匹配空间尺寸 | 第115页 |
5.3.4 提升景观风貌的和谐美——提高空间质量 | 第115-116页 |
5.4 创造景观美的保障:便捷舒适——空间设施优化策略 | 第116-120页 |
5.4.1 优化道路交通体系 | 第116-119页 |
5.4.2 多级完善设施配置 | 第119-120页 |
5.5 小结 | 第120-122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22-124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122-123页 |
6.1.1 构建风景道景观构成框架 | 第122页 |
6.1.2 提出风景道景观空间规划策略 | 第122-123页 |
6.1.3 提出长安区段风景道交通组织模式 | 第123页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图录 | 第128-132页 |
表录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