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 第17-28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界定 | 第17-22页 |
·概念 | 第17-18页 |
·特征 | 第18-22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与范围 | 第23-28页 |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23-25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 第25-28页 |
3 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 | 第28-34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灵魂是经济法的利益平衡理念 | 第28页 |
·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互辉映 | 第28-29页 |
·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 第29-30页 |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作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 第30-31页 |
·经济法的特有调整方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 | 第31-32页 |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与企业社会责任一致 | 第32页 |
·经济法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法律机制 | 第32-33页 |
·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 第33-34页 |
4 经济法视野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不足 | 第34-42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 第34-38页 |
·立法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 | 第34页 |
·企业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规定之不足 | 第34-35页 |
·环境法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问题 | 第35-36页 |
·消费者权益受侵害 | 第36-37页 |
·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受到的挑战 | 第37-38页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 | 第38-39页 |
·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 第39页 |
·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 | 第39页 |
·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滞后 | 第39-40页 |
·社会监督不力方面的原因 | 第40-42页 |
·新闻媒体监督不力 | 第40页 |
·行业协会监管缺失 | 第40-42页 |
5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42-49页 |
·美国 | 第42-44页 |
·英国 | 第44-46页 |
·日本 | 第46-47页 |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9页 |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 | 第47页 |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 第47-48页 |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48-49页 |
6 经济法视野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49-60页 |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 | 第49-54页 |
·整合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 | 第49页 |
·企业法的相关制度完善 | 第49-51页 |
·环境保护法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51-52页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度之完善 | 第52-53页 |
·完善我国劳动法相关法规 | 第53-54页 |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制度 | 第54-57页 |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54-55页 |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 第56页 |
·加强企业道德建设 | 第56-57页 |
·强化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 | 第57-58页 |
·加强社会监督 | 第58-60页 |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58页 |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 | 第58-60页 |
7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