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一、引言 | 第12-24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糖尿病心肌改变的病理机制 | 第12-18页 |
| 1.2.1 心肌代谢异常 | 第13-14页 |
| 1.2.2 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调控受损 | 第14页 |
| 1.2.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 | 第14页 |
| 1.2.4 氧化应激的增加 | 第14-15页 |
| 1.2.5 心脏微循环及内皮功能障碍 | 第15页 |
| 1.2.6 DCM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 | 第15-17页 |
| 1.2.7 心脏自主神经改变 | 第17-18页 |
| 1.3 心肌灌注成像 | 第18-22页 |
| 1.3.1 放射性核素成像 | 第18-19页 |
| 1.3.2 心脏超声心肌灌注成像 | 第19页 |
| 1.3.3 MRI心肌灌注成像 | 第19-20页 |
| 1.3.4 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 | 第20-22页 |
| 1.3.5 320 排容积CT在心肌灌注的优势 | 第22页 |
| 1.4 心肌灌注应用于糖尿病的国内外既往研究 | 第22-23页 |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2.2.1 病人准备 | 第25页 |
| 2.2.2 扫描方法 | 第25-26页 |
| 2.3 辐射剂量 | 第26页 |
| 2.4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 第26-28页 |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28-29页 |
| 三、结果 | 第29-35页 |
| 3.1 有关辐射剂量的结果 | 第29页 |
| 3.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一般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第29-30页 |
| 3.3 对照组与实验组心脏解剖结构及功能的比较 | 第30-31页 |
| 3.4 对照组与实验组左心室各节段TPR比较 | 第31-32页 |
| 3.5 两组左心室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相应供血区TPR比较 | 第32-33页 |
| 3.6 对照组与实验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TPR比较 | 第33页 |
| 3.7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左心平均TPR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 3.8 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TPR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 四、讨论 | 第35-40页 |
| 4.1 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依据 | 第35页 |
| 4.2 静息态CT心肌灌注评估单纯性2型糖尿病心肌灌注情况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 4.3 静息态CT心肌灌注扫描的辐射剂量 | 第36-37页 |
| 4.4 糖化血红蛋白与静息态心肌灌注的关系 | 第37页 |
| 4.5 单纯2型糖尿病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 | 第37-38页 |
| 4.6 静息态心肌灌注评价单纯2型糖尿病心肌改变的价值 | 第38-39页 |
| 4.7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 五、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48-49页 |
| 附图及简要说明 | 第49-54页 |
| 附表 | 第54-5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