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风险管理概念及内容 | 第20-23页 |
2.1.1 风险概念 | 第20页 |
2.1.2 风险管理概念 | 第20-21页 |
2.1.3 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 第21-23页 |
2.2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1 国际贸易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 | 第23页 |
2.2.2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秦皇岛QH公司现状及AL客户风险成因分析 | 第25-57页 |
3.1 秦皇岛QH公司现状 | 第25-27页 |
3.1.1 秦皇岛QH公司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1.2 秦皇岛QH公司出口状况 | 第25-27页 |
3.2 AL公司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3 AL客户宏观风险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3.3.1 AL客户所在国国家风险 | 第28-34页 |
3.3.2 外汇风险 | 第34-38页 |
3.4 意大利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3.4.1 行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 | 第38-39页 |
3.4.2 AL客户的市场占有率 | 第39-40页 |
3.4.3 AL客户所处竞争环境 | 第40-44页 |
3.4.4 进口国意大利国内政策支持 | 第44页 |
3.5 AL客户微观风险现状分析 | 第44-56页 |
3.5.1 合同风险 | 第44-50页 |
3.5.2 信用风险 | 第50-54页 |
3.5.3 客户战略发展风险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构建QH公司的意大利AL客户风险评价模型 | 第57-73页 |
4.1 AL客户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指标体系确定 | 第57-61页 |
4.1.1 AL客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7页 |
4.1.2 AL客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7-61页 |
4.2 AL客户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第61-68页 |
4.2.1 AHP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61-67页 |
4.2.2 AL客户风险评价模型 | 第67-68页 |
4.3 AL客户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4.3.1 评分标准设计 | 第68页 |
4.3.2 AL客户风险条件评分 | 第68页 |
4.3.3 AL客户风险条件评价 | 第68-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QH公司出口贸易AL客户风险防范对策 | 第73-86页 |
5.1 AL客户宏观风险对策 | 第73-76页 |
5.1.1 AL客户国家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73-74页 |
5.1.2 AL客户外汇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74-76页 |
5.2 意大利市场风险对策 | 第76-80页 |
5.2.1 QH公司合理调整 4P营销组合策略 | 第77-79页 |
5.2.2 保证质量和交期提高AL客户市场占有率 | 第79-80页 |
5.3 AL客户微观风险对策 | 第80-83页 |
5.3.1 AL客户合同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80-81页 |
5.3.2 AL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81-82页 |
5.3.3 AL客户战略发展的应对策略 | 第82-83页 |
5.4 QH公司内部控制保障措施规范流程的构建 | 第83-85页 |
5.4.1 提高员工风险管理能力 | 第83页 |
5.4.2 对QH公司业务员采用科学的奖励模式 | 第83-84页 |
5.4.3 加强贸易流程的规范经营管理 | 第84页 |
5.4.4 加强信息化的保障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