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5页 |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土地银行概述 | 第15-20页 |
2.1 土地银行含义界定 | 第15页 |
2.2 土地银行理论基石考察 | 第15-17页 |
2.2.1 宏观调控法理论 | 第15页 |
2.2.2 权利配置正义论 | 第15-16页 |
2.2.3 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私性兼容理论 | 第16页 |
2.2.4 农村土地金融理论 | 第16-17页 |
2.2.5 产权理论 | 第17页 |
2.3 土地银行法律属性探究 | 第17-20页 |
2.3.1 土地银行与其他机构比较 | 第17-18页 |
2.3.2 土地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区别 | 第18-19页 |
2.3.3 土地银行的法律属性 | 第19-20页 |
3 土地银行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0-25页 |
3.1 我国设立土地银行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 | 第20页 |
3.1.2 农村土地产权未得到充分发挥 | 第20页 |
3.1.3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存在缺陷 | 第20-21页 |
3.1.4 我国设立土地银行的意义 | 第21-22页 |
3.2 我国设立土地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5页 |
3.2.1 我国设立土地银行的阻碍 | 第22-23页 |
3.2.2 我国设立土地银行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4 域外土地银行法律制度的探究与借鉴 | 第25-28页 |
4.1 德国土地银行制度 | 第25-26页 |
4.1.1 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体系 | 第25页 |
4.1.2 以发行政府担保的土地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 | 第25页 |
4.1.3 土地银行促进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 | 第25-26页 |
4.2 美国土地银行制度 | 第26页 |
4.2.1 自下而上的组织架构体系 | 第26页 |
4.2.2 以发行土地等为抵押的土地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 | 第26页 |
4.2.3 以农业信贷业务为主要业务 | 第26页 |
4.3 域外土地银行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6-28页 |
4.3.1 土地银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26-27页 |
4.3.2 土地银行资金来源多样 | 第27页 |
4.3.3 土地银行业务范围广泛 | 第27页 |
4.3.4 土地银行运作独立科学 | 第27页 |
4.3.5 土地银行组织结构合理 | 第27-28页 |
5 我国土地银行法律制度构建 | 第28-37页 |
5.1 制定土地银行基本法律制度 | 第28-29页 |
5.1.1 出台《土地银行法》 | 第28页 |
5.1.2 明确土地银行的性质 | 第28-29页 |
5.2 土地银行具体法律制度构建 | 第29-34页 |
5.2.1 明确业务范围 | 第29-30页 |
5.2.2 确定设立主体与治理结构 | 第30-31页 |
5.2.3 完善土地抵押与利率确定机制 | 第31-32页 |
5.2.4 健全收益分配与法律监管机制 | 第32页 |
5.2.5 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 第32-34页 |
5.3 土地银行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34-37页 |
5.3.1 修改《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 | 第34页 |
5.3.2 健全土地价值评估机制 | 第34-35页 |
5.3.3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第35页 |
5.3.4 实现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1页 |